对于这个方法,我的理解就是A-B-C理论里,改变A(前事)变量,导致B(行为)的改变。
我们常说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是用的后果导向论,你不吃饭,那就饿着吧,不吃饭是行为,饿是后果。孩子不喜欢饿,所以会好好吃饭。这就是用一个不好的后果,导致了不吃饭行为的减少。这是后果导向。后面会有循证的方法讲这些,这里就不一一阐述。
而这个方法是改变环境,改变前事来改变行为。
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方便了解:
举例一:孩子每次都喜欢把鞋子放在固定位置(刻板行为),但是这一天,我把固定位置封上了,孩子没办法去放鞋子了,那孩子把鞋子放在固定位置的行为就改变了,把鞋子放在其他地方。
举例二:
孩子爱好自己动手,不喜欢提要求,我就把玩具控制在自己手里。孩子就会提要求;
同样的,我把玩具放在高高的,孩子会练习远端用手指提要求(不会的情况下,辅助)。
举例三:
孩子畏难情绪重,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爱挑战,那学习新的技能,就新旧穿插着练习。
举例四:
孩子失败后容易挫败感就放弃,那就在孩子快要失败时,提前辅助,让孩子体验到尽量少的失败的感受。
举例五:
对于孩子很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会提前给孩子描述会做什么,他可以做什么选择,比如说感受到不舒服时就停止。在有强化物(代币、表扬等)的情况下,孩子会有较大概率选择接受挑战。
举例六:
在知道孩子喜欢视觉提示的情况下,可以布置小手掌,小脚印,让不爱听指令的孩子主动模仿去学习某种运动技能。
--
FROM 221.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