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委从2020年开始推出全员导师制,从部分区、部分学段开始试点,分步推进,逐步铺开,到目前,全市中小学全面实施,中职学校参照执行。全员导师制要求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当导师。
从“老师”走向“导师”,强调老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形成基本的学习能力,更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和指导者;强调老师实施有效家校沟通,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教师的角色更加多元化、个性化,老师要成为学生良师益友,也要成为家长的合作者和指导者。
全员导师制带着一种美好的预期在推行中,也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是不是全体老师都适合当导师?导师胜任力怎么提高?班主任怎样成为班级首席导师?谈心家访都要过程记录是否极大加重教师负担?小学科老师担任导师进行家访,家长不是很欢迎……
一方面问题的破解需要我们进一步理解全员导师制的价值。
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支持、耐心倾听、深度交流等心灵上的关怀具有强烈渴望,在素养育人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全员导师制,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心理健康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持。《家促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家长的重视,还需要教师专业的教育知识与科学的教育方法作支撑,可以说教师与家长建立和谐家校关系是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真正落地的重要一环。
教育质量提升的有益思路。全员导师制将德育融入学业指导中,教师与家长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成长,对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管理机制,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问题的破解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全员导师制的实践路径。
全员导师制的实施一定要依托“上好每一节课,建好每一个班,织好家校协同网”,教师的导育行动要体现在每一节课之中、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立足课堂教学。上好每节课是全员导师制的基本实践路径,教师立足课堂、立足学科,既教好书,也育好人,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体现学科育人的核心价值。我区通过打造新成长“三型”课堂,让课堂教学更加彰显育人、育心的作用。
夯实班级管理。“建好每个班”是全员导师制的关键实践路径,集体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方式,班级的文化与生态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学生。我区通过打造“六好”新成长班集体,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在班集体中发生。
加强家校协同。儿童的成长不仅在学校,还在家庭、社会。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彰显教育关爱与指导功能。我区着力推进“五优”家校协同机制建设,构建观念上同向、履职上同责、实施上同力的家校协同育人模式。
全员导师制全面推行,从“老师”走向“导师”,称谓的转变可谓用意深刻,有很强的鞭笞性、指导性。
最后我想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在2035教育强国这一民族复兴先导战略中,每一位教育人责任重大。作为教育学院的一员,我们承担的是导师的导师职责,更需要我们锤炼教育家精神,像教育家那样永远拥有儿童情怀;我们要引领全区教师当好导师,在全面践行“新成长”教育理念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找到方向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创造力。师生共成长,让教育充满诗和远方!
--
FROM 61.17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