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区域教育学院学前教研员,我们应当思考:如何让这种天然的爱乡情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得到科学引导和持续滋养?学前儿童爱乡情感培育不是生硬的概念灌输,而是将家园情怀融入游戏、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让爱乡的情感如同呼吸般自然生长。
学前儿童处于 "具体形象思维" 阶段,他们的爱乡情感需要具象化的载体和体验式的学习。在重要仪式活动中,鲜艳的旗帜、整齐的队列展示,都是孩子们能够直观感受的集体象征。幼儿园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开展 "小小升旗手" 活动,每周选择表现优秀的孩子担任升旗手,全体师生齐唱相关歌曲,在庄严的仪式中培养对旗帜的尊重;可以组织观看积极向上的视频片段,教师用儿童化的语言讲解:"这些守护我们的叔叔阿姨每天都在保护大家的安全,就像幼儿园的保安叔叔保护小朋友一样";还可以在建构区提供积木材料,让孩子们搭建熟悉的标志性建筑,在角色区扮演 "守护者",通过游戏内化集体形象。北京某幼儿园曾记录下一个感人场景:自由活动时间,四岁的乐乐用积木搭建了一座 "城楼",然后找来一块红布盖在上面,对其他小朋友说:"这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爸爸说那是我们熟悉的重要建筑!" 这种自发的情感表达,正是具象化教育的生动体现。
爱乡情感的美好内涵需要转化为儿童可理解的生活语言,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教育契机。晨间入园时,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积极向上的儿童歌曲;餐前讲述 "袁隆平爷爷让大家都吃饱饭" 的小故事;午睡起床后,玩 "各民族小伙伴是一家" 的穿衣游戏;离园前,分享 "今天我为班级做的好事"。某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分享了这样一则教育叙事:深秋时节,幼儿园的银杏树叶金黄灿烂,孩子们兴奋地捡拾落叶玩耍。教师抓住这个机会,拿出中国地图拼图,告诉孩子们:"这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树木和风景,北京的银杏、海南的椰树、新疆的胡杨,都是这里的宝贝。" 随后孩子们自发地用落叶拼出了一幅 "中国地图",这个生成活动既培养了审美能力,又渗透了国土认知。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恰恰符合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
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爱乡情感培育应当遵循这一规律。我们可以设计 "我的家乡" 主题角色游戏,提供各地特产、服饰、风景图片等材料,让孩子们在 "开旅行社"、"当小导游" 的过程中了解家园幅员辽阔;组织 "小小运动会" 体育游戏,每个班级代表一个省市,入场式上喊出 "四川熊猫队"、"上海东方明珠队" 等口号,在竞技中培养团队意识和荣誉感;开展 "帮帮团" 游戏,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教师及时强化:"你们就像守护我们的叔叔阿姨一样乐于助人!" 南京某幼儿园曾创新性地将传统游戏 "丢手绢" 改编为 "传旗帜",孩子们边玩边唱:"美丽旗帜真美丽,传给下一个小伙伴...",在欢声笑语中深化了对集体象征物的亲近感。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既不破坏儿童的天性,又能实现教育目标。
节庆活动是学前爱乡情感培育的重要载体。围绕国庆节,可以开展 "家园妈妈过生日" 主题系列活动:美工区制作生日贺卡,建构区搭建生日蛋糕,音乐区排练生日歌,最后全园举办 "生日会";在传统节日如端午节,组织包粽子、赛龙舟活动,讲述屈原的故事,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航天相关纪念日,用气球和纸箱模拟火箭发射,讲述宇航员的勇敢精神。这些活动切忌流于形式,而要关注儿童的真实体验。上海某幼儿园在国庆活动中,让孩子们带来与家人的合影,教师引导讨论:"照片里有哪些我们熟悉的文化元素?" 孩子们纷纷发现:背景里的中国结、身上的传统服饰、手中的糖葫芦... 都是特色文化象征。这种基于儿童经验的讨论,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教育意义。
从更深远的意义看,学前爱乡情感培育关乎 "培养什么样的人" 的根本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不是封闭的排他,而是开放的自信。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狭隘的片面认知者,而是既有文化根基又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儿童。因此,在开展爱乡情感培育的同时,也要适当引入世界多元文化内容,培养幼儿的文化包容力。这种平衡的教育,才能为孩子未来的公民素养奠定健康基础。
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不是给幼苗套上沉重的枷锁,而是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温暖的阳光和肥沃的土壤。让爱乡情感如同九月的桂花,在儿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悄然绽放,散发出持久而芬芳的育人气息。这或许就是对家园、对儿童最好的献礼。
--
FROM 61.17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