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其实现在的星舰没啥看点
发射上天后再落地,这个技术对spacex而言已经很成熟了,无非就是换了个发动机,现在的SN,根本就没有验证什么突破性的技术,有啥可看的呢?
目前星舰能看到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用不锈钢做外壳,它到底能不能撑住再入时的高热,才是应该验证的。我个人觉得,如果按照正常做工程的思路,应该是先打一发星舰上天然后实际再入一次,确认这条技术路线可行才对呀。
--
FROM 221.223.234.*
对于大部分航天粉丝来说,从地面到2万米高度的飞行就是全部,别的都看不到所以不重要
【 在 roy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射上天后再落地,这个技术对spacex而言已经很成熟了,无非就是换了个发动机,现在的SN,根本就没有验证什么突破性的技术,有啥可看的呢?
: 目前星舰能看到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用不锈钢做外壳,它到底能不能撑住再入时的高热,才是应该验证的。我个人觉得,如果按照正常做工程的思路,应该是先打一发星舰上天然后实际再入一次,确认这条技术路线可行才对呀。
--
FROM 27.91.71.*
先打一发上面级测试再入耐热,说的容易,要么把它装在SLS的第一级上面,第一次试验,flap 控制软件出问题, 翻滚而不是隔热瓦一边朝前,烧毁解体, 十亿美元打水漂了; 第二次试验, 一个flap 电机故障,掉海里, 又十亿打水漂了;
要么把它装在super heavy上面,第一次试验, 一二级分离出问题,30多台raptor打水漂,一二级的回收都测不了。
正常人的思路是先把三台发动机的第二级的低空部分撸顺了, 接着弄二三十台发动机的super heavy(摔一次损失几十台发动机); 一二级分别撸顺了, 再接在一起撸。您要只关心轨道上再入的可行性,拉进度条,眼不见心不烦就行
【 在 roy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射上天后再落地,这个技术对spacex而言已经很成熟了,无非就是换了个发动机,现在的SN,根本就没有验证什么突破性的技术,有啥可看的呢?
: 目前星舰能看到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用不锈钢做外壳,它到底能不能撑住再入时的高热,才是应该验证的。我个人觉得,如果按照正常做工程的思路,应该是先打一发星舰上天然后实际再入一次,确认这条技术路线可行才对呀。
--
FROM 115.64.226.*
测外壳能否抗住再入的高热,需要全尺寸的星舰吗?需要星舰自带二级发动机吗?
【 在 bbsdma (In Money We Trust) 的大作中提到: 】
: 先打一发上面级测试再入耐热,说的容易,要么把它装在SLS的第一级上面,第一次试验,flap 控制软件出问题, 翻滚而不是隔热瓦一边朝前,烧毁解体, 十亿美元打水漂了; 第二次试验, 一个flap 电机故障,掉海里, 又十亿打水漂了;
: 要么把它装在super heavy上面,第一次试验, 一二级分离出问题,30多台raptor打水漂,一二级的回收都测不了。
: 正常人的思路是先把三台发动机的第二级的低空部分撸顺了, 接着弄二三十台发动机的super heavy(摔一次损失几十台发动机); 一二级分别撸顺了, 再接在一起撸。您要只关心轨道上再入的可行性,拉进度条,眼不见心不烦就行
: ...................
--
修改:roy FROM 221.223.234.*
FROM 221.223.234.*
这么说的话,再入的温度测试根本不用上天测,搞个模型,在高温箱里试下就行了。不锈钢能耐热多少度,再入最高多少度,都是已知的数据吗。
【 在 roy (天上掉大饼:学思行言) 的大作中提到: 】
: 测外壳能否抗住再入的高热,需要全尺寸的星舰吗?需要星舰自带二级发动机吗?
--
FROM 125.34.15.*
当然要全尺寸,局部的摩擦热的情况又不是可以直接scale up的。
当然要带二级发动机,二级提供2/3的Delta v, 二级不带发动机那就是一级MECO的速度 只有实际再入的1/3,摩擦热是1/27。 falcon9的一级裸铝都回收多次了,二级不带发动机测个毛线
【 在 roy 的大作中提到: 】
: 测外壳能否抗住再入的高热,需要全尺寸的星舰吗?需要星舰自带二级发动机吗? ...
--
FROM 49.183.21.*
这话说的,固发本质上还不过是放大了一点的二踢脚呢。
【 在 roy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射上天后再落地,这个技术对spacex而言已经很成熟了,无非就是换了个发动机,现在的SN,根本就没有验证什么突破性的技术,有啥可看的呢?
: 目前星舰能看到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用不锈钢做外壳,它到底能不能撑住再入时的高热,才是应该验证的。我个人觉得,如果按照正常做工程的思路,应该是先打一发星舰上天然后实际再入一次,确认这条技术路线可行才对呀。
--
FROM 49.94.107.*
sn重点要测的不是再入的耐热问题。而是新的回收方法的问题。
星舰远比猎鹰9大而且重,而且星舰是二级,猎鹰9是一级。一个是再入,一个压根都没出大气层。
两者在回收难度上是天上地下的区别,可以说需要重新发明一遍火箭回收。到你嘴里直接就划等号了。
所以sn的看点还就是那个落叶回收的动作了,其他都没那么重要。
【 在 roy 的大作中提到: 】
: 测外壳能否抗住再入的高热,需要全尺寸的星舰吗?需要星舰自带二级发动机吗?
:
--
FROM 49.94.107.*
第一次验证扛烧蚀新技术必须用全尺寸实机?
验证机 必须自带发动机?用别的一次性二级打上去不行?就算是全尺寸样机,扛烧蚀也必须用反推的话,降落时不需要开机的发动机也必须带上?
【 在 bbsdma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然要全尺寸,局部的摩擦热的情况又不是可以直接scale up的。
:
: 当然要带二级发动机,二级提供2/3的Delta v, 二级不带发动机那就是一级MECO的速度 只有实际再入的1/3,摩擦热是1/27。 falcon9的一级裸铝都回收多次了,二级不带发动机测个毛线
--
修改:roy FROM 221.223.234.*
FROM 221.223.234.*
【 在 lvsoft 的大作中提到: 】
: sn重点要测的不是再入的耐热问题。而是新的回收方法的问题。
: 星舰远比猎鹰9大而且重,而且星舰是二级,猎鹰9是一级。一个是再入,一个压根都没出大气层。
: 两者在回收难度上是天上地下的区别,可以说需要重新发明一遍火箭回收。到你嘴里直接就划等号了。
10公里以下本来就是一回事,换了发动机,改成无整备场地,也无非就是多做几次实验微调控制算法和参数的事情,有什么真正的难点呢?
100公里到10公里,除了用低成本的不锈钢外壳扛烧蚀方案,又还有什么难点?
: ...................
--
修改:roy FROM 221.223.234.*
FROM 221.2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