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千帆星座在轨推进疑似异常
从太空垃圾角度来说,星链和千帆都一样,区别是星链垃圾多点,千帆目前少点。等千帆技术成熟,垃圾也会多起来。
【 在 wuspd 的大作中提到: 】
: 回旋镖会迟到,不缺席
: 曾几何时
: 笑话星链是太空垃圾
: 现在已开通118个国家
: 容量不够
: 部分地区暂停入伙
: 而自家的呢,真成垃圾了,
: 轨道巨高
: 几十年下不来
: 曾几何时,骂星链干扰天文观测
: 老马增加减扰设计...
- 来自 水木说
--
FROM 72.195.231.*
多大点事 试验试验
--
FROM 113.214.150.*
如果是公开的新闻的话,那就不用猜了。
你说的这个说法,可能只算传言。或许涉及各方也会有自己不同的利益和意向,放出口风来。或许有几个人互相印证的传言,都是一个来源放出来的口风。
看后续第三组动向吧。
至于格思航天、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乃至八院、中科系强弱问题,从前边的DRO A/B(远征上面级)到现在的千帆01组07星问题,总体看大家都仍需努力。02组故障只是待证实公布归因。格思队伍新倒是事实。反正激进/保守与可靠/不可靠也只能尽量力争两头都好,但不能两头都追求极致。目前能证实的是远征上面级故障比较频繁(远征1S,远征3)。这跟单位新老关系似乎也不是必然。
另外有个细节,你说:“我觉得这么个单机经过测试不大可能出这么大问题,最可能是姿控的复杂逻辑,使得平板卫星翻转了(当然这很容易结合轨道变化规律看是不是)。”--你这句说得太笼统我不太理解。(当然姿控复杂逻辑可能造成问题前边版友也说过,有可能都是有消息铺垫?)
因为从02组轨道参数看,事实是:轨道高度有非正态分布,分布宽约50公里。倾角与原始倾角一致,偏心度似乎也没多大偏差。其他轨道几何参数没看到值。
事实上,这个数据只能说有02组各星之间 有 (推力*开机时间) 总值,的差异,或者说是 推力的时间积分值 的差异。数据只能看出电推开机时间是从 0 到某个 t值。因为推力小,持续工作圈数多,体现不出开关机相位的差别。
轨道高度分布的非正态性,只是说明那个轨道高度的差异不是随机误差累积造成的。
轨道倾角的一致性,可能说明调轨过程中,在以圈计的时间尺度上,不存在不受控的随机方向推力角度显著偏差。
所以我猜测只能是,02组星有些电推开机了一段时间停了,有些基本没开过(或者没能开启)。
我就想知道,这个轨道数据怎么能看出卫星姿态是否翻转的?
你说的翻转如何造成这样的轨道参数(变化)?能否说明较详细过程和机理。
【 在 seasat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不用印证,就是公开的新闻,第一组卫星验证是成功的(先忽略那一颗),那第三组和第一组是一样的,必然会继续,不用怀疑。
: 第二组是格思航天的,格思航天在这里和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有竞争关系,格思航天水平弱很多,甚至在想办法从对方和其他各种公司挖人,队伍才组建很短时间。平板卫星的姿控系统或轨控系统任一出故障,都会是这样的结局,电推算轨控系统的,我觉得这么个单机经过测试不大可能出这么大问题,最可能是姿控的复杂逻辑,使得平板卫星翻转了(当然这很容易结合轨道变化规律看是不是)。
: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6.*
FROM 221.216.146.*
这个说法公允。
我一直在说,如果电梯要超重,但没人自我限制,那解决的办法就是在超重报警前尽可能地多放自己的东西上去,然后大家一起被迫限制。
不管是轨道拥挤也好,光污染也好。谁有质疑就让他们先找马斯克去。
碎片和死星都属于事故,没有硬性规则说应该怎么处理。大家都有,各说各话而已。
但是,千帆星座应该预研降低反光的技术了。星链初期就是把那个金色或银色的外反射面弄得不那么闪耀。这可能会影响到星的热管理。不过这个应该不太难,成熟工程技术解决。
星链后来的卫星随着卫星尺寸变大,反光又有升高趋势。后续继续降光污染难度就大点。
【 在 mill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太空垃圾角度来说,星链和千帆都一样,区别是星链垃圾多点,千帆目前少点。等千帆技术成熟,垃圾也会多起来。
:
: - 来自 水木说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6.*
FROM 221.216.146.*
啥意思
【 在 larryx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后续暂停发射了,应该是出问题了
--
FROM 175.172.215.*
不太懂,千帆星座和星链有什么显著差别吗?比如轨道高度?比如失效后的回收?
--
FROM 114.113.90.*
“去饱和可以用磁棒,想炫技也可以用帆板,但你直接用磁棒难度比较大”
我喝着茶,忽然明白你说的这句啥意思了。
我解释下我的理解:
那个卫星调姿,尤其是对地指向姿态的调整,这种肯定是用飞轮合适,而且这个调节是一圈里来回调同样的角动量,理论上说调节量总积分值为零,这也不会让飞轮饱和。
如果因电推力轴不过卫星质心的偏差,而造成的偏矩,理论上应该可以用磁力矩器调节。因为电推的推力本身很小,加上磁力矩器的力臂可以比前述偏差距离大很多。调节的前提是这个偏矩可测,事实可能不可直接测。
另外,如果磁力矩器调电推力轴偏差,它的微量调节是叠加在飞轮的大调节量上的,似乎这么做没有什么特殊的优点。如果想加个前馈对特定干扰反应更快,偏差散布更紧,这里的干扰又是恒常值,没必要。
所以,飞轮调,磁力矩器用于飞轮去饱和,这是更好实现的方案,不用确知干扰转动矩的大小和来源,就反馈调节就好。
如果是电推力轴方向倾斜,又是另外一事。
【 在 kent61 的大作中提到: 】
: 也有可能是因为碎片太多,毕竟星也不便宜坏了八院赔不起,炸了就已经够丢人的了
: 去饱和可以用磁棒,想炫技也可以用帆板,但你直接用磁棒难度比较大
: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6.*
FROM 221.216.146.*
阅
【 在 larryx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后续暂停发射了,应该是出问题了
发自「快看水母 于 SM-F9460」
--
FROM 39.144.168.*
专业 听说第二批招标上个月还是最近已经开始还是完了 这尼玛太不靠谱了 关系户是越来越不行
【 在 seasat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不用印证,就是公开的新闻,第一组卫星验证是成功的(先忽略那一颗),那第三组和第一组是一样的,必然会继续,不用怀疑。
: 第二组是格思航天的,格思航天在这里和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有竞争关系,格思航天水平弱很多,甚至在想办法从对方和其他各种公司挖人,队伍才组建很短时间。平板卫星的姿控系统或轨控系统任一出故障,都会是这样的结局,电推算轨控系统的,我觉得这么个单机经过测试不大可能出这么大问题,最可能是姿控的复杂逻辑,使得平板卫星翻转了(当然这很容易结合轨道变化规律看是不是)。
:
--
FROM 123.118.126.*
格思航天的后台老板里不也有中科院微小卫星的影子?
可能底下人看是竞争商家,上边人看只是左右手。
弄个体制外的壳,好融资,好花钱,好发钱,好用人,合理不犯法,这不是常态吗?
需要的时候啥东西都可以私相授受吧?
【 在 cf515 的大作中提到: 】
: 专业 听说第二批招标上个月还是最近已经开始还是完了 这尼玛太不靠谱了 关系户是越来越不行
: :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6.*
FROM 221.21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