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高中生要学但以前不学
火箭发射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是最节省能量的方式,霍曼转移轨道。理想模式是第一次关机时打一个近地点低远地点高的轨道,如果希望进入圆轨道,那么火箭末级或者上面级或者航天器在远地点第二次开机,把近地点提高
返回地球的时候,在远地点开机,把近地点高度降低到卡门线以下就可以返回大气层
所以如果入轨后希望立即再入地球,不能马上开机,必须要滑行到远地点才行。远地点越高,降低近地点的所需的冲量也就是燃料越少。如果就是不差钱有反物质发动机,也可以马上喷,但怎么喷都只能降远地点高度,远地点高度喷没了也自然入轨。
发射同步卫星时的GTO轨道是近地点数百公里,远地点几万公里,理论上说是非常容易实现末级可控再入的。但用网站搜就知道大部分末级还在那里飘着,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没有必要,因为人类被轨道残骸击中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一块几十吨的实心陨铁落到地面上能剩几百克就是运气好了。薄皮空壳火箭的金属材料没可能幸存。
二是对不准,首先瞄准的是地球背面的再入点,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喷大点差几千一万公里有可能,喷小了直接打水漂后成为布朗运动弹。火箭发动机推力虽然大,代价是轨道精确度不高,很多工况的冲量理论都算不准。
三是寿命不够,比如GTO轨道周期需要好几个小时一圈,大部分火箭末级没那么久寿命。低温燃料会挥发,氦气会泄露,电池会没电。还得让载荷先走以免撞上。
--
FROM 155.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