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被水木吞了,删了前面引言,全文见文末连接,原文有多图)
在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钱学森与哈工大的不解之缘,共同致敬这
位,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的著名科学家。
图片
一次来访和一封书信
为了党和国家的需要,哈工大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探索由民转军、服务航天的办学
之路。1955年10月,钱学森先生回国后,立即投入到祖国国防航空工业的筹建工作中。
1955年11月24日,钱学森来到哈工大调研,听取了学校的工作汇报,参观了教学展览室
、理论力学教研室、机械工艺系和电机系的实验室以及机械实习工厂等,并为广大师生
作了报告。
图片
▲校报当年报道钱学森来校
著名航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回忆,钱学森来校访问时,他作为师生代表
,与钱学森座谈交流。黄文虎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他长期在国外,回国后仍操一口
字正腔圆的标准北京口音。大家都为他那温文尔雅的风度和娓娓道来的精辟讲话所折服
。后来,因参与航天研究,我又有多次机会直接聆听钱学森先生精辟的讲话,深受教益
。
作为哈工大“八百壮士”之一的周定教授现场聆听了钱学森的报告。令周定和在场师生
难忘的是钱学森特别强调的关于科学研究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讲究科学的研究方法、
提升切实可行的工作能力等观点和主张。33年后的198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哈尔滨
主持召开全国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协协作会议,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发表了题
为《关于科协性质和科协改革》的讲话。时任哈尔滨市科协副主席的周定参与了接待工
作,再次聆听了钱学森的讲话。
图片
▲1988年钱学森来哈参加会议(左二为周定)
周定说:“无论是钱老来校报告,还是他对科协工作的指导,都让我们受益匪浅。而这
位伟大的科学家最感动我们、令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在一言一行中透出的爱国心。
爱国心伴随着他的一生,也激励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
1956年,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的“元年”,哈工大开始着手进行专业调整。1961年1月,
钱学森与哈工大等5所院校的领导就相关科研工作进行了座谈,并专门与哈工大领导进行
了进一步交流。他在写给时任国防科委秘书长的信中建议哈工大等院校与五院等单位合
作开展国防型号设计工作,尤其专门提到哈工大可以与精密轴承厂合作负责精密轴承设
计,以及成立焊接工艺研究所专为新技术解决焊接工艺问题等。
图片
图片
从1959年成立航空工程系到1987年成立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再到近年来数百项研
究成果成功助力中国航天,哈工大逐步形成了多学科相互融合、共同服务航天事业的“
大航天”格局,形成了与航天精神一脉相承的哈工大精神和“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
于工程”的办学特色。
回顾哈工大与中国航天共同走过的65年,总结哈工大从民转军逐步建设“航天第一校”
的奋斗历程,正是哈工大在党的领导下,打造国之重器、培养杰出人才、助力我国从航
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缩影。
在钱学森先生逝世后的几年时间里,哈工大师生通过自发研读《钱学森书信》等书籍,
在校内掀起学习热潮,并结合学习工作实际,围绕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两弹一星”
精神、自觉做爱国奉献的哈工大人开展大讨论,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图片
图片
图片
两位功勋科学家的师友情
今年10月,电视剧《功勋》在各大卫视热播并引发热议。该剧将首批“共和国勋章”获
得者的人生故事搬上荧屏,再现了8位功勋人物将个人梦想融于国家发展的奋斗历程。其
中《孙家栋的天路》聚焦“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哈工大杰出校友孙家栋院士,讲述
了以其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工作者从一张白纸做起,孜孜以求、步履不停地开拓中国航天
事业,成功将“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的故事。
图片
▲电视剧《功勋》海报
回顾孙家栋的成长历程,正是在钱学森的识才爱才和悉心培养下,他才一步步成长为航
天科技事业的栋梁之才。孙家栋跟着钱学森从新中国的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卫星干起,
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岁月,他饱含深情地说:“钱学森是我尊敬的领导和良师益友。
”
1948年,孙家栋考入哈工大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1951年,孙家栋被派往苏联
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8年,学成回国的孙家栋被调至国防部第
五研究院,开始从事导弹研制工作。
图片
▲青年孙家栋
在参加钱学森主持的一个会议上,孙家栋第一次见到了院长钱学森。那天,钱学森给大
家讲授导弹概论。孙家栋注意到,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眼睛里满含笑意,给人一种平易近
人的感觉。接下来,孙家栋常常带着图纸上琢磨不透的问题请教钱学森,而钱学森总是
有问必答。几次接触过后,钱学森发现孙家栋所提的问题越来越有深度,特别是孙家栋
对于建立导弹的总体思路和方案,使得钱学森对他刮目相看。
图片
▲钱学森为青年授课(来源:央视纪录片《国家记忆》)
在钱学森的极力推荐下,30岁的孙家栋就担任了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1960年9月1
0日,中国用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时隔不到两个月,1960年11月
5日,中国又成功发射了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准确击中目标。
孙家栋38岁时,钱学森再次向聂荣臻元帅推荐,让他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由此开启了他一生的卫星事业。
1969年10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初样星基本完成。百忙中的周恩来总理要听取卫星工
作汇报。孙家栋接到钱学森让他一起去给周恩来总理汇报卫星准备工作的通知时,惊喜
与激动无法言表。他用一天时间把汇报的内容作了认真的准备。会上,钱学森热情地把
孙家栋介绍给周总理,总理握住孙家栋的手风趣地说:“噢,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
是小伙子嘛!”
图片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
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此后,中国航天人砥砺奋进,
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建空间站陆续成为现实。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东方红一号
”的发射纪念日被定为“中国航天日”。
图片
▲2021年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由孙家栋负责抓总研制发射的卫星有30多颗。孙家
栋说:“对恩师最好的回报是让中国的卫星飞得更高更远。”钱学森也曾对中央领导说
:“看来,把孙家栋找来还是对的,他确实敢干事,也的确会干事。”
孙家栋永远难忘半个世纪来师从钱学森的宝贵时光。2004年12月10日,孙家栋和夫人魏
素萍到家中看望恩师,那天钱学森特别高兴,满面笑容地鼓掌欢迎他们,还主动提出要
合影留念。以后,每年钱学森快过生日时,就能收到一张孙家栋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
着生日贺词的贺卡。
图片
▲孙家栋看望钱学森
就在钱学森离世前半年的一天,孙家栋收到了98岁的钱学森写给他的80岁生日贺信。信
的全文如下:
孙家栋院士:
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
祝贺!
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
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
中国航天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
感到骄傲。
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
谨祝生日快乐!夫人面前代致问候!
钱学森
二〇〇九年三月三日
图片
三代人的“航天梦”
2019年8月26日,在浙江举行的中国力学大会上,我校杜善义院士被授予第二届“钱学森
力学奖”。这个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奖项,每4年评选一次,每次授奖1人,
旨在弘扬钱学森的学术理念、创新精神和教育思想,奖励在工程科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
中国力学工作者。
杜善义在获奖感言中说:“钱先生是我很崇敬的科学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将始
终铭记为国家培育优秀年轻人才的责任;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要继续践行钱先生的‘
工程科学’和‘系统科学’思想,为科技强国建设不懈奋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钱学森先生是杜善义院士的恩师。中学时代,杜善义看了很多介绍钱学森事迹的文章,
于是慕名报考了钱学森所在的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大学期间,杜善义亲身聆听钱
学森先生的教导,深受钱学森在力学和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人格魅力和崇高
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
杜善义在一篇缅怀恩师的文章中,回忆了读书期间钱学森对学生言传身教的点滴。他写
道:钱先生强调要下功夫,下功夫才能“熟能生巧”,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记得他在
讲《星际航行概论课》时告诉我们,让你们学这门课,是让你们知道将来你所从事的气
动、固体和燃烧力学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系统观点。他同时说,搞航天,
不是几个少数人的问题,是大家的事,要有合作协作精神,这些也是中国航天精神雏形
。
钱学森还用亲身经历勉励学生。他为了解决一个航空航天领域薄板薄壳结构的稳定性问
题,每天工作18个小时,新理论公式推导与计算的草稿能用麻袋来装。这直接影响到了
杜善义。
1987年,哈工大成立我国首个航天学院,杜善义担任首任院长。他将与航天联系密切的
学科、专业有机整合,并邀请航天领域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指导学院发展及学生培养。
和恩师钱学森一样,杜善义十分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如今,杜善义门下的学生,许多
已经是有名的教育和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工大校长韩杰才不止一次表示,
自己的老师总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科学技术前沿,从事科研、指导学生。”
图片
▲杜善义院士在指导学生
今年11月,经过层层选拔,22名优秀学子脱颖而出,成为哈工大首届善义班的一员。杜
善义院士亲自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校长韩杰才担任班主任。
在面向全体新生的宣讲会上,杜善义院士谈到了成立这个特色班的初衷。他说,建设科
技强国、航天强国,需要一大批适应国家需求、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学校成立善义
班,就是希望在力学、复合材料、飞行器设计等方向,为党为国家培养航天领域的杰出
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杜善义院士还勉励同学们,一定要把基础打好,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创新,才能为国
家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才能成为国家需要的领军人才或者拔尖人才。
https://mp.weixin.qq.com/s/ca46Ogy3g_FYL9bFpWCFRg
--
修改:pixYY FROM 111.36.205.*
FROM 111.3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