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略懂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优化算法、自动控制、数电模电、编程的菜鸟,简单说几点:
1. 喷子眼里的“壳子”是自主研制的,包括机体结构,(说实话“壳”是划分对飞机型号认知的最底层分水岭,壳子决定了能否飞起来、飞的好,当然发动机也很重要,补这一块短板需要时间),外行潜意识觉得壳简单,但其实需要多科学以及多年的复杂试验积累、验证,需要航空科学、国家工业水平支撑。 论设计师的个人能力,不论是用工业软件、还是in-house coding,都要掌握物理、计算机、算法等多重技能,才能设计、制造出合格的“壳子”,机体结构逻辑类似,不赘述。
2. 至于机载系统的国产化率,这是综合市场需求、技术能力、时间周期综合考虑的结果,当下要解决的是0-1,提高国产化需要时间,但不能因为国产化率不及100%,就质疑型号、否定主制造商。
3. 主制造商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实现总体集成,以及部分核心系统设计,提升部件的国产化是整个航空产业链和国家共同的任务,而且一直有人在默默付出、努力补短板。
--
FROM 124.1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