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SpaceX率先宣布发射1.2万颗卫星组成Starlink卫星网络,随后亚马逊、三星、波音、Telesat、Yaliny等也分别发布了各自的星座计划,与此同时,软银等财务投资人也通过投资OneWeb参与其中,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低轨道卫星网络的建设热潮。同时,低轨道卫星网络作为一项开发有限资源的战略性产业,具有天然的“排他性”。不仅是进入该领域的技术门槛和壁垒高,后来者相对先布局者来说将付出巨大的额外成本,甚至不再具备入场条件。
根据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UCS)统计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球在轨运行卫星数量已达到4,852颗,美国在轨运行卫星数量居全球首位,为2,944颗;中国其次,为499颗;俄罗斯排名第三,为169颗。而从卫星轨道位置来看,全球低轨道卫星数量最多,为4,078颗,其次为同步轨道卫星,再次为中轨道卫星,最后为椭圆轨道卫星。而按照央视援引权威专家的说法,目前轨道高度为400-2,000公里的近地轨道,总共才可以容纳大约6万颗卫星。若全球低轨道卫星网络项目均能得以实施,光SpaceX就将有4.2万颗低轨道卫星入轨,近地轨道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拥挤状态。
而比卫星轨道更紧张的则是频率,根据中国通信学会的调研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发展,能够单独使用、实现全球覆盖的L、S、C频段几乎被使用殆尽,目前广泛使用的Ku、Ka频段同样是同步轨道卫星的主用频段,同时星座之间还要留出一定频率间隔防止相互干扰,协调难度大。而C、Ka频段还要面对5G网络的激烈争夺,EHF(Q/V/W)频段也已被巨头企业提前布局。基于国际电信联盟(“ITU”)《无线电规则》“在有效时限内先占先得”的分配原则,为“占频保轨”,参与各方势必加速卫星发射进程,锁定卫星频轨资源,竞争将愈加激烈。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在低轨道卫星网络领域的开发与部署呈现出激烈竞争态势。低轨道卫星网络背后的频轨资源的“供需矛盾”是引发全球争夺的根本原因。
全球卫星频轨资源均归属ITU统一管理,并由成员国的电信主管部门就卫星网络资料申报发出许可和发出通知。任何企业要想获得运营商业卫星的频轨资源,都必须经由该国电信主管部门向ITU提出申请,完成所必需的国内协调和国际协调之后,相应的频率指配才能登记计入总表(MIFR),得到国际承认和保护。
--
修改:mactom FROM 124.126.148.*
FROM 124.12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