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人工辐射带的数据,太阳能电池板自然老化和人工辐射老化的客观指标是什么,劣化速度跟辐照强度的关系如何表征,都是问题。拟合得出的数据相符只能说明自洽,预测有效才算证实。而自然辐射的数据本就不是持续恒定的。
至于太空环境爆发辐射风暴,这个跟对核爆电磁辐射所需防卫水平不是一个量级。至少在那个实验里,核爆损坏了6颗卫星,而在那时间前后,没有看到的相对频发(按10年一遇算吧)的辐射风暴导致局部时空密集的损坏以这样的规模发生。辐射风暴的强度总不会有现在跟以前技术水平不同之分吧?
【 在 stockfan 的大作中提到: 】
: :
: 一点不冤枉你,臆想高能儿。我都告诉你了受损3颗卫星上都有传感器测量强度。所以在人工带里时间多长,强度多大,是有数据,而且根据这些数据画出了电子云的分布。爆前衰竭速度,爆后衰竭速度,都是有数据的,而且是3颗卫星,互相独立。为了让你这个理解低能儿理解,我也变得饶舌了。
: 16楼我说的卫星难道是指60年代前的卫星?不是现代卫星?另外,论文里比较的是平常情况下的电子密度。太空环境时不时地爆发各种辐射风暴,这个难道不是常识?
--
FROM 125.3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