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littlelulu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哥,卫星领域差几个dB就是代差呀,可不是一句话增大就搞定了的
: 就拿马应龙这个卫星来说
: 最简单的部分应该就是为了适配协议做的基站增强了
: ...................
正解,以前接触过卫通,虽然没真正做过工程,但也有一些思考。我觉得一个关键的工程问题,就是在卫通里面,波束的覆盖面积和所能容忍的多用户上行随机接入时延差是成反比的。
所能容忍的是上行随机接入时延差,归一化到采样间隔上,实际上就是归一化之后,OFDM系统循环前缀的长度。时延差太大,就使得保护间隔要够,系统资源利用率提不上去,宽带很难。
低轨的问题在于,卫星快速运动导致的多普勒与切换,使得用户或者卫星的预补偿变得极为困难,需要在工程上做折中。传统的铱星做的折中,就是把系统设计成了窄带形式,归一化的随机接入时延差比较小。如果在卫通上要实现宽带,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SpaceX感觉最厉害的就是搞定了小平台下携带可展开的平板高增益相控阵天线的问题,靠天线的面积换来了卫星上极高的波束增益,波束增益的提高会进一步降低地面的覆盖范围,通过将地面划分成10km量级大小的蜂窝小区,使得初始的上行接入时延差降到了和LTE地面覆盖一样的水平,这样就使得LTE初始随机接入的设计是不用动的,只需要根据时延的变化调一下资源分配机制就可以了。
SpaceX在工程上做了很多巧妙的设计,例如为了保证尽量的减少切换,采用了地面划分蜂窝,用户切卫星不切小区的策略,同时将用户通信的仰角范围限制在20度到70度,因为高仰角的对地运动速度过快,无论是对于切换还是波束跟踪来说,那点距离带来的好处可以忽略不计,通过这个操作,在单星条件下,20度到70度基本可以保持连接时间在3分钟这个量级。
我也同意,对于直连来说,由于距离的增大,使得原来的HARQ需要做修正,同时10ms帧长约束下的资源调度时间粒度也要调。但这些都是控制面的问题,纯粹的用户面接入这一步已经解决了。
SpaceX感觉还是延续了美式的工程美学,从基本的物理定律出发,重剑无锋,大巧不公。靠发射、运载、平台、天线这些前续基础的提升,成功把天线做了放大,将链路余量打到了和地面移动可近似比拟的水准,同时小区范围也基本和地面蜂窝可比,从而完美克服了这个问题。
SpaceX还有一点也沿用了美式工程组织的特点,它自己集发射、运载、平台、载荷于一身,全功能链是打通的,主要环节自己掌握,接口之间的协同靠内部部门解决,效率远高于一大堆供应商。
按照摸着SpaceX过河的思路,其实我们应该在发射、运载、平台、天线这些基础平台上下功夫。
--
FROM 36.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