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和人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吉利还只是位于低档车之列,尤其是对于极好面子的中国人,开上一辆吉利牌轿车,可能是一件面子挂不住事情,但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居然是吉利收购了百年品牌沃尔沃,从大量反馈来看,一般人极不看好这桩生意,甚至有人认为,吉利糟踏了这样好的一个品牌。得到大众这样的反馈却并不意外,曾经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在中国上演,从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来看,对于吉利,这甚至是一个好的事情,如果大家异口同声一致看好反倒情况不妙。
我个人并非汽车行业专业人士,只不过因为购买了吉利汽车的股票而关注吉利公司,按照一般投资理念来看,汽车股并非优质的投资标的,汽车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资产,利润率却很低的重资产行业,但是个人关注吉利汽车,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汽车行业有足够的空间,中国汽车有奇大的空间,二是吉利汽车足够便宜,足够低估。我在0.5元左右建仓,曾经达到1.5元的高点,然后从1.5元狂泻到0.15元,又到目前的3.5元左右,这是一个 极大的过山车,对于本人来说,依然会坚持,坚持到吉利将沃尔沃注入到上市公司。
为什么会如此看好吉利?因为他符合我的价值分析法,我不靠财务报表,也不靠技术分析,甚至也不相信调研报告,主要看两点,一个是是“势”,一个是“人”。“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趋势”这个东西比较好理解,但是要真正能够看清大趋势,把趋势的大道理讲清楚,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一段时间讲大国的崛起,讲民族的复兴,如果中国要崛起,要复兴,首先应该是企业的崛起,一定要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可以说,国家的崛起首先是企业的崛起,对于目前中国来说,什么行业什么公司能够崛起?首先这个行业必须是充分竞争行业,必须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行业,目前中国能够拿得出手的企业实际不多,说道中国制造,还真是,中国人善于制造,因为人多,能够吃苦,中国企业的崛起目前来看,只有可能在制造业,目前本土企业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有:通讯设备制造,以中兴华为为代表,家电业,以海尔,格力,美的为代表,造船业,这是一个唯一例外的行业,以国有企业为主,造船业能够崛起,除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关键就是下面要说的第二点,人,造船行业有牛人领导,都说国有企业搞不好,但是也有少量能搞好的国有企业,无一例外的都是有一个好的领导,造船行业就是这样。造船行业就是汽车行业的鲜明对照,造船行业有厉害的领导,产业政策和市场管理做得好,如今和韩国差不多,汽车行业没有那么幸运,比韩国差远了,因此汽车行业实际上耽搁了很多年,如今只能看民营企业,下一个崛起的行业就是汽车行业。制造行业赚的就是辛苦钱,没有办法,这是中国当前的宿命,中国企业目前的竞争力就是辛苦钱,中兴华为也不例外,吉利的崛起也不例外。当然,赚辛苦钱也不要妄自菲薄,有的人想赚辛苦钱都赚不到,我说了,中国人善于制造,自古就是,就要从赚辛苦钱起步,Google,苹果那样赚钱还不属于中国,未来可能属于中国。
第二是“人”,首先看当家人,李书福具备一个做大事的所有条件,出身草根,大智若愚,能容人,会用人,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类人能够做大事,一类就是继承派,比如皇帝的儿子,权臣的儿子,没有办法,就是生的好,别人没法比,另一类就是草根派,一无所有,无所畏惧,所以敢作敢为,所以能够成为枭雄,但是要成为枭雄,必须要有人,至少要有三个人:管家,师爷,掌柜,管家是管内务的,是管钱的,现在的话就是财务,师爷是搞谋略的,出谋划策,现在的话说就是产品规划和战略,掌控是在前台的,面向客户,现在的话说就是市场营销,做生意如是,打天下也如是,就拿刘邦来说,刘邦本人看似资质平平,实则大智若愚,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手下就有三个人,萧何,张良,韩信,萧何是管家,张良是师爷,韩信是掌柜,统领千军万马,攻城略地。刘邦个人素质,整体实力和项羽没法比,可最后他得了天下,关键用对了三个人,后来论功,刘邦说:萧何第一,张良次之,而项羽连一个范增也不能用。李书福的态势和刘邦真挺像,实力较弱,名气也差,没有几个人看好,但是手下却有当世顶尖的人才,虽然暂时处于劣势,但是崛起是指日可待。
李书福手下有什么人?按照我说的三个人,管家是尹大庆,在外界看来,尹大庆名气不大,就像萧何,将来论功,肯定排名第一,具体事迹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师爷是谁?赵福全,赵福全名气大,在世界汽车行业,也是能够数得上的华人,可比张良,关键是他并不是象国内某些海归浪得虚名,有成功案例,在华晨,有骏捷,在吉利,有帝豪EC7系,笔者为什么极其认同赵福全?就是认同他的产品战略,无论是骏捷,还是帝豪EC7系,都是抓住了自主品牌发展的关键,下面在讲产品规划时再详细说。那么现在吉利为什么还没有大发展呢?笔者认为还缺一个韩信,对于刘邦来说,韩信最后加盟,也是借助韩信最后一统天下,谁是李书福的韩信呢?目前还不好说,但是迟早会有,吉利肯定会崛起,能发展到多大,就取决于这个韩信的水平,因为萧何,张良水平再高,也要借助韩信落到实地,再好的车,也需要有人来卖的,不一定好的产品就一定卖的好,韩信这样的人一定是后来的,因为他必须有一个可供他施展的平台,攻城略地,拼的是后勤,拼的是兵力,萧何和张良为他构建了这样一个稳固的平台,同样,尹大庆和赵福全也在做同样的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才是真正能够成功的战略。市场营销一直是吉利的软肋,包括渠道管理和市场宣传,都很一般,象当年三百六十万选车标的事,完全是一个败笔,所以,谁是李书福的韩信呢?拭目以待。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为什么我说吉利能够崛起?因为吉利已经在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工作,我们来看看吉利的产品战略,所谓汽车天下,自主品牌要想攻城略地绝非易事,产品战略必须为其根本,从我个人作为一个消费者来看,自主品牌的产品战略可以归纳如下:巩固四五万,占领六七万,抢占八九万,尝试十几万。四五万块钱的车,历来是自主品牌血拼的战场,在这个级别的车中,价格是最关键的因素,对于厂商来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想要扩大战果,也不可能,因此采取巩固战略,六七万的战场是自主品牌的主战场,当然需要全力出击,还要对抗合资品牌的低端车型,在这个级别,价格是重要因素,但不是绝定因素,按照重要顺序,一是外观,二是价格,三是空间,在这个级别,必须重视中国现实,盲目的比性能,比技术是行不通的,在这个战场必须有过硬的车型,外观过硬的车型。八九万,目前对于自主品牌来说,还属于需要踮脚来摸的区域,这个级别,是轿车销量空间最大的区域,随着合资品牌的价格不断下探,竞争将会非常激烈,这个级别,品牌是第一要素,外观是排第二,空间排第三,价格就不是那么敏感了,对于自主品牌来说,这里需要来抢占,拼的的是综合素质,需要出重兵攻坚,拼外观,拼服务,拼品质。这是自主品牌现阶段最重要的市场,也是提升自己最重要的战场,笔者为什么认同赵福全?就是他一下就把握了这个战场,非常敏锐,华晨骏捷,帝豪EC7,都是重兵出击这个战场。十几万,目前对于自主品牌来说,还是一个天花板,因此需要出奇兵,笔者认为在这个战场,应该首先主攻SUV,MPV这类细分车型,然后延伸到轿车,如果单纯打轿车的话,效果不会很好,对于这个级别的车,品牌就绝对是第一要素,而且占比很大,千万不要低估了中国人的面子。但是SUV和MPV,合资品牌基本集中在二十万左右区域,有足够的空间,而且SUV和MPV将来空间极大,随着汽车节能技术的发展,SUV也不会像传统观念理解的那么耗油,随着中国消费升级,这个市场大有可为。吉利的产品战略完全符合这个战略,在四五万区域,是自由舰和熊猫,采取守势,不完全依赖降价,保持一定的利润,因为你卖的再多,但是利润奇低,得不偿失,还不如把资源用在别处,六七万区域,是金刚,远景和海景,从北京车展的改款来看,抓住了这个级别注重外观的本质,以前的远景,属于慢热性,刚开始卖的不好,排量是一方面,外观也是一方面,后来的海景就有改观,2011新款就更不错了。金刚的中置仪表也是败笔,但是吉利改的很快,新款全都改了,这就是适应市场。八九万的级别,吉利做的很好,采用新品牌,赵福全也做的很好,EC7系,惊艳的外观,足够的空间,实用的技术,非常成功,会越来越成功,说实话,帝豪这个名字,从笔者来看,比较差,听多了也就习惯了。十几万的车,吉利主打帝豪的EX7的SUV,至于EC8系,期望不可过高,笔者认为应该重兵出击EX7和EV7,攻击这两个细分市场,EC8慢慢来吧。这里为什么不重点谈技术,技术是本质,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不会一下见成效,而且做技术,需要实用的技术,需要一个正循环的技术,首先需要挣到钱,然后拿钱来提高技术,每个级别的车型所需要的技术是不同的,脱离具体实际谈先进技术是不行的,有时候,并不需要先进的技术,而是需要实用的技术,吉利在自主品牌中技术是做的最好的,是唯一能够发动机和变速箱自己开发的厂商,也是最重视技术的厂商。
看看吉利目前业绩,不但销量提高,关键是质量在提高,如果单纯看销量,可能少于奇瑞,比亚迪,但是如果算销售额,最近几个月已经超过奇瑞,实际利润就更不用说了,实际利润不要单纯看吉利汽车的上市公司报表,因为吉利汽车的上市公司和集团有着极大的关联交易,例如发动机,变速箱的利润,就留在了集团,象比亚迪,奇瑞,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利润,基本都给了外国人,但是就是看这个上市公司利润,也高于国内其他企业。吉利由于是民营企业,在资金和政府的支持上并不是很有利,以前的发展很受限,基本靠自己发展,但是反过来看,也很健康,过不了几年,吉利的销量排到自主第一,绝不意外。
沃尔沃要盈利其实很简单
再看看吉利收购沃尔沃和DSI,收购DSI是极其划算的买卖,有运气的成分,但是收购沃尔沃,完全靠的是实力,为什么是吉利能够把握这样的机遇?为什么外国人都能够认可吉利?这本身就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地方。就我来看,沃尔沃要盈利是非常容易的事,指日可待,沃尔沃在福特集团,属于后娘养的,无论是研发,市场,还是采购,都是受制于福特集团,成本很高,沃尔沃自己的管理层也不满意,否则也不会出现沃尔沃的管理层和赵福全合作推翻了福特的全部知识产权协议。沃尔沃的产品和品牌大家都是看得见的,加上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只要国产后在中国挤掉奥迪三分之一的市场,就够沃尔沃发达了,有人说吉利收购沃尔沃会影响沃尔沃的产品?我认为关键还是看产品,只要产品好,还是不愁,仅仅因为吉利就不买的毕竟是少数,而且最近几年,吉利的品牌也在不断提升。就我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来看,沃尔沃的产品还是极具吸引力,包括S60.,S80,XC60,XC90都相当不错,比起那些日薄西山的捷豹,萨博,凯迪拉克来说,没有走下坡路的痕迹,在中国市场,对抗奥迪,宝马,奔驰,需要费些力气,但是对抗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之类的二流货色,那是相当容易的。有了中国政府的支持,首先就要挤掉奥迪独大的市场,XC60国产,下探到30多万,对付Q5,宝马的X3,绝对不落下风,而且基于吉利的成本控制能力,还要优于一汽这样的国企,至于汉兰达之流,就完全不是一个层次。S60国产,需要做个小改款,要偏向商务风格,加大一下空间,同样有很强的竞争力,S40要想在中国热卖,也要改改,首先是还是外观,要改的比S60还要漂亮,空间再大一点,绝对可以抢占凯美瑞和雅阁的大片市场,以前的沃尔沃,中国的合作伙伴不行,市场反应能力很差,而且福特自己都做得不行,更谈不上沃尔沃了,现在借助吉利的机制和灵活性,顺应中国市场,前途很好。
竞争的对手
前面已经谈了吉利自己的产品战略,再看看吉利国内的自主品牌的竞争对手,国内的自主品牌既是对手,又是同盟,既要相互竞争,又要一致对外,光靠吉利一个不行,大家要共赢,自主品牌的第一阵营,按照目前公布的销量排名是,比亚迪,奇瑞,吉利。比亚迪属于后来居上,产品战略和市场营销能力很强,但是产品本身不行,发展过快,大凡炒股的都知道,那些连连涨停的股票看似很诱人,但是一旦涉入其中,赚钱并不容易,涨起来快,跌起来也快,成不了大牛股,大牛股都是蜗牛股,慢慢涨的。比亚迪的产品规划能力很强,完全符合上面提的产品战略,F0,F3,F6,S6,M6,但是比亚迪执行能力太强了,由于产品本身跟不上,就成了完全拼价格了,F3通过山寨获得了成功,但是这样的一招鲜,不能吃遍天,因为各个层次的需求是不同的,F3卖的好,但是同样山寨的F3R却卖不好,这就是两厢车的需求层次不一样,比亚迪一味冲销量,发动机,变速箱都不是自己的,长期绝对难于持续,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也会很惨,就我看来,不出一年半载,比亚迪的问题将会显示出来,比亚迪将会很困难,什么电动汽车,那是没有用的。说实话,我个人对比亚迪实在没有好感,前面说了,中国的制造业赚的是辛苦钱,那么比亚迪赚的真是血汗钱,比亚迪将他在电池行业的人工模式移植到汽车行业,是降低了成本,但我深为不齿,对这种模式极不认同,而且这种人海战术的手工模式会带来汽车的一致性问题,在手机,电池这样小件上显示不明显,但是对于汽车,有可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因此比亚迪的道路还很漫长,关键是成长模式需要改变。
对于奇瑞来说,我觉得非常可惜,本来奇瑞是自主品牌中品牌形象最好的公司,但是现在却在走下坡路,至于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咱们也不分析,就从上面所说的产品战略来说,奇瑞的问题太大了,如果说吉利搞三个品牌确实是迫不得已,奇瑞搞出那么多品牌就令人费解,而且这一堆山寨式的品牌图标就更令人费解了,不但没有提高品牌,反而有损品牌。奇瑞的产品规划也很混乱,例如,在奇瑞品牌中,A5,A3,还有旗云,风云,命名就缺乏一致性,象吉利就做的比较好,不同的命名方式不会出现在同一品牌中,而是逐步过渡。还有A3和A5的定位,缺乏连续性,A3居然高于A5,说实在的,A5的推出是极其草率的,本来应该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车型,但是产品定位和外形非常失败,可以说A5是一个极不成熟的产品,这也是奇瑞走下坡路的开始,如果A5的外观做的象目前的G系列,那么奇瑞的发展绝对不是这样的。奇瑞目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太早强调技术,象A3,多连杆就是多余,搞得空间很小,忽略了这级别车的本质,奇瑞目前开拓瑞麒品牌的中高端车,推什么增压直喷发动机,我认为太早了,大本营根据地还没有建牢靠了,就开始外线作战,也会有问题。而且奇瑞放弃了QQ系列良好的效应,转战A1,M1,而QQ本身没有任何进步,A1和M1又做不起来,分散了营销能力,问题多多,还有另外开辟微车市场,就我来看,都是不合适的,好似东一榔头西一锤,没有准头,结果什么也没做好。奇瑞要想扭转目前的困境,还是前面所说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巩固四五万,整合一下QQ,A1,M1,X1系列,占领六七万,把旗云,风云系列好好做做,抢占八九万,理顺A3和A5的关系,发展瑞虎系列,尤其是A5级别的车型,一定要重兵出击,尝试十几万,G系列的中高端车型要稳步推进,步步为营,不要急于求成,同时依靠X5系列出出奇兵。
目前的二线自主品牌,也都发展不错,长安,江淮,长城,产品战略还是比较不错的,长城摊子铺的大了一点,江淮还有潜力,奔腾和荣威产品战略非常正确,就是自主的东西欠缺了些,还需要在发动机,变速箱技术上投入重兵,以免受制于人,虽然二者都是从中高端起步,但是真正要上规模,挣到钱,还得走上抢占八九万的市场。
自主品牌,真正对抗合资品牌,还是任重而道远,首先要巩固好已有的根据地,然后打败韩系品牌,然后是日系品牌,欧美品牌,先占领中国市场,然后是世界,李书福说了,要让中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世界的车跑遍中国,就是要有这样的豪情,吉利的第一款车就叫豪情,这个名字取得好,有豪情,有梦想,就一定有未来。
--
FROM 123.11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