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nkpadfan (老范) 于 (Mon Jun 15 17:39:43 2009) 提到:
前几天有个关于钢板成型springback的报告,
讲了很多材料的springback特性,以及很多模型软件;不仅车厂,而且钢厂也做了很多研究;以便于用户使用自己的产品;据说某款小软件一年的仅仅维护费,都几百万;而且通常要使用多个不同的软件模型进行比对试验等;
针对国内自主品牌车型缝隙不均匀以及过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啥?
国内车厂模具设计的问题?还是模型选择的不够好?还是不同批次材料差异大,导致统一参数的模型设计出来最后得到的产品缝隙不同批次差异很大 很不均匀
而或模具消耗严重导致?
从设计制作模具和材料选取,模型选取上,是不是一开始就存在设计瑕疵?
现有模型对于热成型以及多相钢板成型,特别是成型过程中又发生相变的情况,考虑的似乎不是很周到,工业化能经得起检测运用的商用软件,也还不能令人满意;这对于今后多相AHSS钢板在超轻车体上的应用产生了一些棘手的限制。
☆─────────────────────────────────────☆
keel (龙骨) 于 (Mon Jun 15 19:00:36 2009) 提到:
大厂的大改款后的初期生产车,缝隙方面也不好。
估计这个现场影响也比较大?
【 在 thinkpadfan (老范)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几天有个关于钢板成型springback的报告,
: 讲了很多材料的springback特性,以及很多模型软件;不仅车厂,而且钢厂也做了很多研究;以便于用户使用自己的产品;据说某款小软件一年的仅仅维护费,都几百万;而且通常要使用多个不同的软件模型进行比对试验等;
: 针对国内自主品牌车型缝隙不均匀以及过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啥?
: ...................
☆─────────────────────────────────────☆
CarlosTevez (工作如鸡肋~) 于 (Mon Jun 15 23:58:16 2009) 提到:
现在模具的设计还是主要看经验
用软件算回弹的在车厂还是少
特别是自主品牌车厂里
一个模具不知道转包了几手,最后到了不知名的小厂里
模具材料也用的越来越水
最后交付的能保证大概形状就不错了
至于缝隙不至于太大就ok。。。
对于多相钢板,暂时在表面件上用的还是少
所以至于看不见的地方,间隙大点就大点吧
【 在 thinkpadfan (老范)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几天有个关于钢板成型springback的报告,
: 讲了很多材料的springback特性,以及很多模型软件;不仅车厂,而且钢厂也做了很多研究;以便于用户使用自己的产品;据说某款小软件一年的仅仅维护费,都几百万;而且通常要使用多个不同的软件模型进行比对试验等;
: 针对国内自主品牌车型缝隙不均匀以及过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啥?
: ...................
☆─────────────────────────────────────☆
thinkpadfan (老范) 于 (Tue Jun 16 00:08:13 2009) 提到:
恩,一个间隙大的问题
一个是均匀不均匀的问题,要是几十万辆车,除了工装误差
出来都很均匀,也是要点能力的吧
【 在 CarlosTevez (工作如鸡肋~)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模具的设计还是主要看经验
: 用软件算回弹的在车厂还是少
: 特别是自主品牌车厂里
恩,做出来好模具的公司,价格又实惠的,可能很少了
: ...................
☆─────────────────────────────────────☆
bubblerain (但愿生活平淡) 于 (Tue Jun 16 22:36:46 2009) 提到:
缝隙原因不在模具,而在于四大工艺中的焊装,零部件过程控制和配合设计;其中非常关键的整车尺寸链分配在国内很少有人研究或者说国内一些OEM都没意识到;
【 在 thinkpadfan (老范)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几天有个关于钢板成型springback的报告,
: 讲了很多材料的springback特性,以及很多模型软件;不仅车厂,而且钢厂也做了很多研究;以便于用户使用自己的产品;据说某款小软件一年的仅仅维护费,都几百万;而且通常要使用多个不同的软件模型进行比对试验等;
: 针对国内自主品牌车型缝隙不均匀以及过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啥?
: ...................
☆─────────────────────────────────────☆
lujx866 (9月中说再见) 于 (Wed Jun 17 00:04:02 2009) 提到:
记得 尺寸链 的概念还是 在 质量工程中了解的
【 在 bubblerain (但愿生活平淡) 的大作中提到: 】
: 缝隙原因不在模具,而在于四大工艺中的焊装,零部件过程控制和配合设计;其中非常关键的整车尺寸链分配在国内很少有人研究或者说国内一些OEM都没意识到;
☆─────────────────────────────────────☆
tianla (天啦) 于 (Wed Jun 17 11:15:14 2009) 提到:
应该不仅仅是模具的原因,设计是更重要
一般是需要把实车QFD展开到零件要求、车体焊接要求、涂装要求、总装装配要求,通过一
次分解到工程,二次分解到各工程管控项目,只有各工程管控项目具备足够工程能力CPK才能保证最后装成的整车间隙均匀性和大小在规格范围内。
你说的模具因素只是零件工程这一项,而且零件具体做到什么样的精度是通过分解推算出来
的,并不需要所有部位精度都很高
【 在 thinkpadfan (老范)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几天有个关于钢板成型springback的报告,
: 讲了很多材料的springback特性,以及很多模型软件;不仅车厂,而且钢厂也做了很多研究;以便于用户使用自己的产品;据说某款小软件一年的仅仅维护费,都几百万;而且通常要使用多个不同的软件模型进行比对试验等;
: 针对国内自主品牌车型缝隙不均匀以及过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