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b2e030100fhqw.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10月1日,我们即将迎来共和国的六十岁生日。从当年的百废待兴到今天我们在
世界上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机械工业特别是中重型卡车产业,在国民经
济和国防现代化中扮演的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还原中重型汽车工业的发展历
程,探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和教训反思。
一枝独秀,百花齐放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所谓汽车工业更多的是汽车维修工业。解放战
争中缴获的五花八门的汽车、从前苏联和东欧等国家进口的汽车承担着国内主要的
运输任务。除了前苏联援建的第一汽车制造厂之外,其他的汽车相关工厂只能从事
简单的零部件仿制和整车修理。经过近三年的艰苦谈判,前苏联向中国援建的156
型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之一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在1953年7月15日正式动工兴建。三年
以后的1956年7月14日,第一批12辆CA10型4吨载重汽车在长春结束了我国不能自主
生产汽车的历史。在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解放CA10是国内唯一形成批量化生产的
卡车产品。
1960年4月15日,中国第一辆重型卡车的“黄河”JN150在济南被试制成功。其实
,这种载重八吨的重型卡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是一个没户口的“黑孩子”,因为
没有一机部和国家计委的汽车生产计划,连个正式的产品鉴定都没人愿意给搞。好
在济南汽车制造厂靠着“不着调、不怕死”的精神,在此后的三年里不断地通过道
路试验完善自己的产品。1963年10月17日,一机部汽车局发出了中国工业史上第一
个重型汽车产品鉴定书:批准济南汽车制造厂“黄河”JN151型八吨载货汽车产品
定型,可以投入批量生产。一个“不着调”的企业,基于“不靠谱”的技术力量,
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经过了两轮总计五万公里的道路试验,为我国重型汽车工业
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年的困难时期并没能阻碍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和建设国防的决心,1964年
10月,按照国家三线建设委员会、国防科委、一机部汽车局和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的
安排,拟定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各建设一个重型军用汽车生产基地,在中南地区
再建设一个中型卡车生产基地。西北地区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被称之为陕西汽车制
造厂,西南地区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为称之为中汽重庆汽车分公司(包含四川汽车
制造厂、重庆汽车发动机厂和綦江齿轮厂等)。中南地区的中型卡车生产基地被称
之为第二汽车制造厂。
尽管在1975年之前,国内在东北、西北、华北、中南、西南等五个区域形成了“
两中三重”五个中重型卡车生产基地,但是形成过规模化生产的只有一汽解放的
CA10中型卡车和济汽黄河的JN150重型卡车。其他三个企业每年的产量都在三位数
级别,更重要的是受文革的影响着三个企业的产品质量极其糟糕。直到1975年后,
川汽红岩和陕汽延安才逐步将年产量提升到500辆,二汽东风将年产量提升到1000
辆之上。
--
FROM 125.3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