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erpool (脏嘴杂种中国土猫~R U Pool?) 于 (Fri Jun 22 11:25:10 2007) 提到:
从照片上看,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偏置40%和100%重合正碰,对汽车前部强度设计有什么区别?
☆─────────────────────────────────────☆
touba (一本枯燥的书·一次牵挂的旅行) 于 (Fri Jun 22 12:11:53 2007) 提到:
有一个叫kooc的人...
他好久没来了,不然可以问他
【 在 Liverpool (脏嘴杂种中国土猫~R U Pool?)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照片上看,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偏置40%和100%重合正碰,对汽车前部强度设计有什么区别?
☆─────────────────────────────────────☆
Maranello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于 (Fri Jun 22 18:05:29 2007) 提到:
说说我的感觉吧,可能不专业
看到过欧洲NCAP别的车的表现,驾驶室的结构基本完好,也就是前排门的外框,基本上是不会怎么变形的,车门在碰撞过程中不能打开,而碰撞之后要可以轻松打开。
这个车在碰撞发生时,这个框架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变形,门被挤开了,驾驶室不仅被压扁而且形状发生变化。如果这个碰撞发生在现实中,这种变形足以让驾驶员丧命了。这是NCAP的一个扣分项,并且,仅此一点,我觉得别的都不需要考虑了,因为乘员约束系统都是建立在驾驶室结构能保持的基础上的。
我问过朋友,看看德语网站上说的什么意思,有一条就是,由于管柱发生侧移,气囊并没有很好的和驾驶员头部接触,头部撞到了仪表板上。
ADAC的评价指标是,气囊与头部接触的位置必须在气囊的中心位置,因为偏离中心位置,将会挤开头部、无法保护反而造成多余的伤害,这是一项附加的扣分项。显然这个车的碰撞情况已经触犯了这一条。
另外一条,如果发生气囊打底或者头部与其它任何车内装置二次接触的情况,也会在头部的打分里面扣1分,注意这是附加的扣分项,就算伤害指标很好,只要通过加速度曲线或者录像分析,发现有这样的二次接触,就要扣掉1分,头部的满分为4分。而这个碰撞,头部显然是和仪表板接触了。
具体的伤害指数不知道,就上面两点,头部就要扣掉2分,中国法规的底线大概相当于1分或者2分的水平,而从网站上给出的图示也可以看出,头部的伤害确实为中等,但减去两个扣分项之后头部的分数应该就没了。
【 在 Liverpool (脏嘴杂种中国土猫~R U Pool?)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照片上看,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偏置40%和100%重合正碰,对汽车前部强度设计有什么区别?
☆─────────────────────────────────────☆
withdog ( 烟云) 于 (Fri Jun 22 20:50:25 2007) 提到: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很明显该车的前部结构偏软,因此缺乏足够的吸能能力,在缓冲区已经达到其能力极限后,发动机被迫后移使踏板和转向盘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后移。
A柱和B柱上端的接头设计也不合理,估计其内部加强件的作用范围仅局限于接头,很明显,这样对整个驾驶室的刚度几乎没有贡献,部分车辆A柱和B柱上端的接头内部的加强件几乎延伸到整个门框。
门槛的刚度很弱,在撞击中有明显的弯曲和外翻现象,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似乎也是在内部加强结构的设计上存在简单化的、以为只要对接头局部加强就可以的想法。
再说天窗的结构偏弱似乎有点多余,但是通常车辆开天窗都会在局部加强,不会导致该部分的结构刚度降低,但该车在补偿开天窗后的刚度上似乎也有欠缺。
如此软的车身结构,其车门只有一个铰链点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如果有上下两个铰链点将会有效的增加车门框在撞击中的刚度。
个人以为,偏置碰撞由于其不对称性,其车辆前部的设计应注重增加横向的连接强度,促使载荷的横向传递。较强的横向连接,虽然对能量吸收的贡献很小,但有可能使车辆在偏置碰撞中减少变形量,同时可能增加其偏转的幅度,综合起来应有助于实现对乘员的保护。
【 在 Liverpool (脏嘴杂种中国土猫~R U Pool?)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照片上看,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偏置40%和100%重合正碰,对汽车前部强度设计有什么区别?
☆─────────────────────────────────────☆
iThinkPad (整车工程师) 于 (Fri Jun 22 20:51:47 2007) 提到:
赞
阁下搞碰撞的?
【 在 withdog ( 烟云)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很明显该车的前部结构偏软,因此缺乏足够的吸能能力,在缓冲区已经达到其能力极限后,发动机被迫后移使踏板和转向盘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后移。
: A柱和B柱上端的接头设计也不合理,估计其内部加强件的作用范围仅局限于接头,很明显,这样对整个驾驶室的刚度几乎没有贡献,部分车辆A柱和B柱上端的接头内部的加强件几乎延伸到整个门框。
: 门槛的刚度很弱,在撞击中有明显的弯曲和外翻现象,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似乎也是在内部加强结构的设计上存在简单化的、以为只要对接头局部加强就可以的想法。
: ...................
☆─────────────────────────────────────☆
Maranello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于 (Fri Jun 22 20:57:37 2007) 提到:
很专业,顶
【 在 withdog ( 烟云)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很明显该车的前部结构偏软,因此缺乏足够的吸能能力,在缓冲区已经达到其能力极限后,发动机被迫后移使踏板和转向盘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后移。
: A柱和B柱上端的接头设计也不合理,估计其内部加强件的作用范围仅局限于接头,很明显,这样对整个驾驶室的刚度几乎没有贡献,部分车辆A柱和B柱上端的接头内部的加强件几乎延伸到整个门框。
: 门槛的刚度很弱,在撞击中有明显的弯曲和外翻现象,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似乎也是在内部加强结构的设计上存在简单化的、以为只要对接头局部加强就可以的想法。
: ...................
☆─────────────────────────────────────☆
Maranello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于 (Fri Jun 22 21:02:14 2007) 提到:
很弱的问,如果把门槛等处的材料换成高强度或者变粗一点,是不是有利于提高驾驶室的刚度?
【 在 withdog ( 烟云)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很明显该车的前部结构偏软,因此缺乏足够的吸能能力,在缓冲区已经达到其能力极限后,发动机被迫后移使踏板和转向盘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后移。
: A柱和B柱上端的接头设计也不合理,估计其内部加强件的作用范围仅局限于接头,很明显,这样对整个驾驶室的刚度几乎没有贡献,部分车辆A柱和B柱上端的接头内部的加强件几乎延伸到整个门框。
: 门槛的刚度很弱,在撞击中有明显的弯曲和外翻现象,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似乎也是在内部加强结构的设计上存在简单化的、以为只要对接头局部加强就可以的想法。
: ...................
☆─────────────────────────────────────☆
withdog ( 烟云) 于 (Fri Jun 22 21:12:47 2007) 提到:
高强度的材料对刚度的影响不大,因为影响刚度的不是材料的强度而是弹性模量,高强度的材料能有效降低塑性变形量,增加弹性变形。
变粗肯定是可以提高驾驶室的刚度的,但是这样增加成本且效果不明显。对于梁这种结构来说,改变截面结构无疑是最有效的、成本较低的方案,但是这需要有经验的工程师。如果随意更改,有可能造成虽然增加了材料却降低了刚度的效果。
【 在 Maranello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弱的问,如果把门槛等处的材料换成高强度或者变粗一点,是不是有利于提高驾驶室的刚度?
☆─────────────────────────────────────☆
Maranello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于 (Fri Jun 22 21:18:19 2007) 提到:
嗯,收到
可能国内自主设计的车子,考虑应付40%偏置碰撞比较少,考虑100%碰撞的多一些,有没有这个因素?
【 在 withdog ( 烟云) 的大作中提到: 】
: 高强度的材料对刚度的影响不大,因为影响刚度的不是材料的强度而是弹性模量,高强度的材料能有效降低塑性变形量,增加弹性变形。
: 变粗肯定是可以提高驾驶室的刚度的,但是这样增加成本且效果不明显。对于梁这种结构来说,改变截面结构无疑是最有效的、成本较低的方案,但是这需要有经验的工程师。如果随意更改,有可能造成虽然增加了材料却降低了刚度的效果。
☆─────────────────────────────────────☆
Maranello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于 (Fri Jun 22 21:24:41 2007) 提到:
hoho,原来这个车子还是意大利人给设计的啊
又想错了
【 在 Maranello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收到
: 可能国内自主设计的车子,考虑应付40%偏置碰撞比较少,考虑100%碰撞的多一些,有没有这个因素?
☆─────────────────────────────────────☆
xijiangyue (西江月) 于 (Sat Jun 23 00:23:09 2007) 提到:
问个弱问题,结构设计自己搞不好的话不能抄别的车型吗?
感觉很多车都差不多啊
【 在 withdog ( 烟云)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很明显该车的前部结构偏软,因此缺乏足够的吸能能力,在缓冲区已经达到其能力极限后,发动机被迫后移使踏板和转向盘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后移。
: A柱和B柱上端的接头设计也不合理,估计其内部加强件的作用范围仅局限于接头,很明显,这样对整个驾驶室的刚度几乎没有贡献,部分车辆A柱和B柱上端的接头内部的加强件几乎延伸到整个门框。
: 门槛的刚度很弱,在撞击中有明显的弯曲和外翻现象,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似乎也是在内部加强结构的设计上存在简单化的、以为只要对接头局部加强就可以的想法。
: ...................
☆─────────────────────────────────────☆
xijiangyue (西江月) 于 (Sat Jun 23 00:24:09 2007) 提到:
国内上市前做这种碰撞吗?
还是只有正面碰?
【 在 Liverpool (脏嘴杂种中国土猫~R U Pool?)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照片上看,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偏置40%和100%重合正碰,对汽车前部强度设计有什么区别?
☆─────────────────────────────────────☆
xijiangyue (西江月) 于 (Sat Jun 23 00:24:34 2007) 提到:
如果奇瑞的车做这种偏置碰能不能过关?
【 在 xijiangyue (西江月) 的大作中提到: 】
: 国内上市前做这种碰撞吗?
: 还是只有正面碰?
☆─────────────────────────────────────☆
Maranello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于 (Sat Jun 23 07:32:40 2007) 提到:
qq不能,嘿嘿
qq也被欧洲NCAP撞过,表现不好
【 在 xijiangyue (西江月)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奇瑞的车做这种偏置碰能不能过关?
☆─────────────────────────────────────☆
xijiangyue (西江月) 于 (Sat Jun 23 15:40:08 2007) 提到:
嗯,这个看着就悬
其他型号呢?
【 在 Maranello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的大作中提到: 】
: qq不能,嘿嘿
: qq也被欧洲NCAP撞过,表现不好
☆─────────────────────────────────────☆
Maranello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于 (Sat Jun 23 16:13:02 2007) 提到:
其它型号就母鸡了
【 在 xijiangyue (西江月)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这个看着就悬
: 其他型号呢?
☆─────────────────────────────────────☆
iThinkPad (整车工程师) 于 (Sat Jun 23 17:15:08 2007) 提到:
今天查了cae报告,的确40%的加速度峰值更小。而且40%的是64km,100%的是56km
不好意思,记错了,呵呵
【 在 Maranello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它型号就母鸡了
☆─────────────────────────────────────☆
Maranello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于 (Sat Jun 23 17:23:37 2007) 提到:
我就是说啊
你那么一顿忽悠,让我都怀疑起来了
【 在 iThinkPad (整车工程师) 的大作中提到: 】
: 今天查了cae报告,的确40%的加速度峰值更小。而且40%的是64km,100%的是56km
: 不好意思,记错了,呵呵
☆─────────────────────────────────────☆
xijiangyue (西江月) 于 (Sat Jun 23 19:31:57 2007) 提到:
这儿的40%是什么意思?请教一下
【 在 iThinkPad (整车工程师) 的大作中提到: 】
: 今天查了cae报告,的确40%的加速度峰值更小。而且40%的是64km,100%的是56km
: 不好意思,记错了,呵呵
☆─────────────────────────────────────☆
mdkkurt (无知者无畏) 于 (Sat Jun 23 20:25:39 2007) 提到:
正面投影面积吧,据说是路上撞击比较常见的情形,大概因为驾驶员一般会习惯性的躲一下?
【 在 xijiangyue (西江月)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儿的40%是什么意思?请教一下
☆─────────────────────────────────────☆
Maranello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于 (Sat Jun 23 20:53:53 2007) 提到:
40%偏置可变性壁障
【 在 xijiangyue (西江月)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儿的40%是什么意思?请教一下
☆─────────────────────────────────────☆
Maranello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于 (Sat Jun 23 20:55:41 2007) 提到:
受撞部位为驾驶员一侧,宽度为总宽度的40%,壁障为可变形铝
【 在 mdkkurt (无知者无畏) 的大作中提到: 】
: 正面投影面积吧,据说是路上撞击比较常见的情形,大概因为驾驶员一般会习惯性的躲一下?
☆─────────────────────────────────────☆
xijiangyue (西江月) 于 (Sun Jul 15 01:11:02 2007) 提到:
顶起来,等大牛回答
【 在 xijiangyue (西江月) 的大作中提到: 】
: 问个弱问题,结构设计自己搞不好的话不能抄别的车型吗?
: 感觉很多车都差不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