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李政道买车和杨振宁出去自驾的事,谁更算计?
你搞错了一个事实:诺奖论文,李排第一,杨排第二。所以才会有领奖杜要改过来的事儿。
你说的应该是诺奖之前的论文,杨经常排第一,李排第二,诺奖之前俩人就有不断磨合与协调这个事儿了,最终是怎么排的都有,更多的是杨排第一;但俩人合作搞的最重要论文,他俩当时必然都知道,甚至知道可能得奖,杨是让李排第一了,这是杨自己决定的。
后来领奖,杨的爱人杜各种闹,为杨抱不平,现在李和爱人也没办法,只好接受改了过来。
这之后,俩人还是好友,并未因这个不愉快有太多改变。
俩人得奖的论文,物理直觉应该是李明确提出的,但论证过程应该是杨贡献更大。
杨接受采访也承认是李先明确提出来的,但杨认为李是受到了杨之前的启发,才会走到这里,所以杨对是李提出的这个说法认可,但有一定保留。论证必然是杨为主导,整篇论文的表达都是杨的习惯占主导。
【 在 FDA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都是小事把
: 论文靠年龄压李政道这是大事
: 豁达点 论文就应该让李第一 领奖也应该让李第一
: ...................
--
FROM 115.171.64.*
他们家是高门大户,从小聪明过人,应该是比较自我而已。
【 在 FDA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明老杨从小太穷啊
: 本中也是从小太穷 所以也精于算计
:
--
FROM 124.202.202.*
笑死个人,当地人,杨在当地呆过多久,1-6岁在合肥,后面就是四处随父亲到处走了,他老家和他接触的人有几个
【 在 huangwenhui 的大作中提到: 】
: 去过杨的老家,当地人对杨的评价就是精于算计,从不吃亏,对故乡也是薄情寡义。
--
FROM 58.216.149.*
这个恰恰体现了杨老的厚道。
按杨老的方案,如果旅行过程中有车损、事故等损失,就由三人共同承担了,否则都是车主的损失。
后面李政道再买回来的价钱也不见得就是之前的价钱。
从各方面看,这两人的决裂应该是李的问题比较大,从两人的合作论文署名顺序就可以看出来,32篇
合作论文,杨老署名在前的屈指可数,而从入行时间及行业地位,杨老是领先于李的。
无脑猜测一下,大概情节是这样的:杨一直把李当兄弟,各种提携和照顾,所以论文署名这事也忍了,后来某一天两个在某琐事上起争执,杨发现李居然在这等小事上也和自己计较,于是心态瞬间崩了,彻底决裂。
纯属脑补的,不过类似的情节在生活中其实不少。
【 在 MICCAI 的大作中提到: 】
: 李政道入学后不久,由于他有双份奖学金,经济上比较宽裕,就买了一辆二手小轿车。1947年夏天,他和杨振宁、凌宁开着这辆车去西部旅行。除了在大峡谷遇险的故事外,书中披露,李政道还说起一个有趣的细节:出发前,杨振宁提议三人按比例出钱,把那部车子买下来,回来后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钱买下车子。杨振宁的这个提议究竟意味着什么,后来李政道才琢磨过味来。他对杨振宁的精于算计颇有感触。
:
--
FROM 1.202.223.*
玩的期间维修费和事故风险大家共同承担,杨老是厚道人
【 在 iyd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仔细看,这车本来就是李的,相当于被白嫖还没有人情。
--
FROM 202.38.75.*
应该残值有差异。
相当于三人均摊了旅途风险,减小了车主责任。
【 在 southeast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不是这样,买下来后三人共有,出游的时候三人均摊油费等费用,
: 如果不买下来的话大概就是车主之外的两人出油费等费用?
--
FROM 218.108.210.*
杨需要回来养老吗?
【 在 waterbuddy 的大作中提到: 】
: 杨对中国有啥?80岁回来养老…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5 Pro Max」
--
FROM 124.127.24.*
如果车子是出发前的价格, 那是杨更算计, 如果是低于, 那是李第算计而且近乎缺德了.
这明明是让大家一起承担路上风险的提议.
为大家考虑公平公正的方案, 李还在背后说人坏话!
【 在 MICCAI 的大作中提到: 】
: 李政道入学后不久,由于他有双份奖学金,经济上比较宽裕,就买了一辆二手小轿车。1947年夏天,他和杨振宁、凌宁开着这辆车去西部旅行。除了在大峡谷遇险的故事外,书中披露,李政道还说起一个有趣的细节:出发前,杨振宁提议三人按比例出钱,把那部车子买下来,回来后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钱买下车子。杨振宁的这个提议究竟意味着什么,后来李政道才琢磨过味来。他对杨振宁的精于算计颇有感触。
:
--
FROM 203.20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