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我的逃课生涯与小城的街球传说 --(作者:后邻)
http://www.hoopchina.com/vbb/showthread.php?s=&threadid=2971
十六 跳投
作为开创那块街球圣地基业的元勋,最早在那里玩耍的一批篮球流氓好象顺理成章的取得了正式暂住证。除此之外,经常晃悠在那里的人士少说也有一个加强排的规模。在所有这些人中,有那么几位,着实的让人印象深刻。
咱不好随意妄言纽约尼克斯的“中投王”阿兰-休斯顿是浪得虚名,虽然98-99缩水季进总决赛还值得一表,不过印象中那次系列赛倒是“双枪”中另外一位锁喉手更加出彩。自从签下那一纸亿圆肥约后,这位老兄能拿得出手的令人信服的表现可谓少之又少。中投王虽然单看数字还算的上出色,然而关键时候却总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掉链子掉成了癖好,今年季后赛又没怎么打吧。相比之下,俺们那块场地上的中投王显得更为实用(咳嗽)。此君个头不高,身材不美,速度不快,传球不精,然而偏生练就一手绝妙的中距离跳投,命中率高的出奇。他不是那种定点等距离的要球投手,相反的他能在一对一的单打独斗中稳占上风,此中关键便是他在出手时机掌握及上肢假动作虚晃上做足了文章。你知道他是一定要投,只是不知他何时要投,哪个动作是当真要投。一阵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后,随着脚尖的轻点、指尖的弹拨,皮球常常以向侧后方的自转划过一条弧线,顺从的滚进篮框。多变的假动作、对出手时机的敏捷捕获辅以命中率甚高的跳投,后期加入的这位老兄短时间内便在圈子里砸出了自己的名号。
只是,这位兄台四十不到,却不知是因为整日琢磨篮球致使脑细胞损伤过度,还是偷练了辽东金顶门的不传神功,反正天妒英才,热闹的马路不长草,其头顶悲哀的过早呈现了地中海的轮廓。老兄在尝遍百草后终不得治,遂只能退而求其次,将忠于职守的一处耳鬓上方的头发蓄的老长,再不计成本的追加各种化学药剂,强行令该处革命力量横向发展,最终让它跨越整个地中海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另一支革命队伍胜利会师,从而造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视觉景观。本来足以乱真,无奈他又偏喜跳投,每次跳起落地后那头发便会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乱了章法坏了规矩,“万条垂下绿丝绦”来,扮相颇私大唐军区领导安禄山。于是这老兄便在每次跳投后习惯性的将头一甩,继而左手向上一撩,头发便迫于外力复归原位,暂时服服帖帖。然而势必还会有下一次跳投,于是再甩、再撩。在我看来,这一甩一撩便如同马克-杰克逊得分后双臂于胸前“X”状交叉,以及姐夫-霍纳塞克罚球前抚摩自己脸蛋子一样,是极具魅力的个人特征。
既然说到跳投,咱就再多扯一扯,反正这“爱跑题”“打散枪”的帽子咱是戴定了,“横竖不要钱”,笑。“篮板丘”巴克利退役后闲不住窝做了篮球评论员,一张大嘴依然少有遮拦信口由缰,地球人都知道的“吻驴事件”便是明证。他老人家还有一个著名论断:“ESPN、TNT等电视台放的NBA集锦节目还有类似各种劳什子,只会把学打球的娃儿们教坏!”巴克利本是性情中人心直口快,咱听他话不妨七折八扣,然而这句话下面隐含着的内容可算真知灼见。咱从NBA一周精彩镜头倒数节目中,能看到天马行空雷霆万钧的骑人大灌篮,能看到见缝插针猛龙过江的突破一条龙,可要看到一个稳扎稳打中规中矩的跳投却是难上加难。众所周知,靠扣篮赢不了比赛,乔老爷子纵然给我们留下了双腿劈叉空中漫步的绝美画面,真正让他有今日之成就的恐怕还是苦练而成的“Fade Away”。科比,卡特,乃至T-MAC,都是一扣成名,然而成名后莫不是靠苦练跳投来打下江山扬名立万。激情四溢的扣篮表演多半依靠身体的先天素质,看似神奇的定点三分投射其实是一种简单的肌肉记忆过程,惟有这或行进中、或急停中、或后仰中各个方位各个角度的跳投,是要靠一番勤学苦练的修为,同京剧里的唱念坐打一般,真个要来一番痛下苦功的浸淫。练到妙处便如同萧峰使出的太祖长拳,看似朴实无华却足可以大杀三方。
街球场上的优秀跳投手更是稀有动物少之又少。时至今日,我一路经历大小街球阵仗无数,再无一位象当初那老兄一样精于此道,所以未免偶尔怀念那投射之后气定神闲的一甩一撩。
--
FROM 129.18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