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小黑(董砾)同学,他让我有机会拜会了华语区篮球解说大佬级人物————刘勇和陈正昊。
至少在见面前,我对他们还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陈正昊是经常出现在旧报纸旧杂志中的一个传奇国手,正太时期就入选钱澄海后期的国家队,后因某种原因离开国家队远赴新加坡;而刘勇,是解说界的全能战士,既对篮球了如指掌,又精通足球。几句带着玩笑味道的寒暄后,他们的形象渐渐立体起来,刘勇文质彬彬,又不失幽默感;陈正昊热情洋溢,很容易就拉近距离感。
陈正昊,国青队长憾别国家队,转行评论另辟球径
篮球是我们共同的语言,而这些故事要追溯到上一代。刘勇和陈正昊是两代世交,前者的父亲是天津的运动好手,曾经参加过华北区的冰上比赛,后来转战篮球场,成为球队主力;后者的父亲是上海篮球的代表人物。在那个交通条件不便利的年代,国家级篮球联赛采用的是赛会制,各省市的篮球人每年都有那么一段时间住在一栋楼里面,三来两去就住出了“感情”,如今两位老爷子是基本不能到篮球场一较长短,可是豪气不减当年,战场就摆到评球上,刘勇和陈正昊笑称这是天津球王PK上海球王的下半场,其精彩程度一点不输体育解说前线的儿子们。
继承父辈的运动天赋,刘勇和陈正昊都选择了篮球这条道路,刘勇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港手,常年和中国男篮交手,对黄金一代之前的国手印象深刻;陈正昊是钱澄海主政时代栽培的最后一代球员,谈起当年的师兄师弟们更是如数家珍。老段子一个接着一个,言者回味,听者尽兴。
比如被虎扑网友称为“八十年代的陈江华”吕锦清,(目前用资料能查到的第一个)从青年队直升国家队的国手,特点是Stamina槽超长型,晚上可以不睡觉,第二天训练还能让队友汗颜,除了这一条,队友们发现吕锦清另一个特殊技能:在美国特训时收到华侨送的Air Jordan 1,但是大家穿不习惯(貌似底比较硬),后来发现经吕锦清穿过的鞋比较舒服,而且他还不受尺寸限制,12码、13码、14码……来者不拒(这是怎么做到的?)
还有钱澄海特色防守训练,球员们结成防守阵容,来拦阻传球,有时候钱老亲自传导球,这时候国手们就如临大敌,一旦被钱澄海“戏耍”了,下场就杯具了。。。你知道什么类型的球员最畏难这种训练吗?答案是短手者!
当然少不了陈正昊自己的故事,18岁就在上海队挑起了大梁,20岁入选钱澄海执教的国家队,后来又以国青队长的身份参加1988年世青赛(主教练是蒋兴权)。孙邦接任主帅后,换血速度快的惊人,还在当打之年的王立彬等人被直接代谢掉,然后是陈正昊为代表的中生代也被边缘化。提起这段往事,陈正昊仍旧不甘心不服气,“我那会一只手就能防住他(主帅提拔的嫡系,后来也未能在国家队立足,被胡卫东、孙军、郑武等新一代国手代替)”,陈正昊在1991年选择远走新加坡,多米诺骨牌效应是牵连到上海男篮,九十年代前期实力大幅缩水,直到小弟章文琪成熟起来才杀回CBA(1995-96赛季)。
遗憾的是,有两件虎扑悬案没有机会确认,其一是陈正昊摸高365公分,菲律宾灌篮大赛用空中360度飞过三个坐在篮下的人灌篮夺冠;其二是陈正昊曾经创下过单场62分的80年代中国篮球得分记录。只能等下次机会了。
刘勇,1986年解说篮球,伴随N代球迷成长
1986年,刘勇开始了自己第二份跟篮球有关的工作,他在香港成为一名体育电视人,二十多年后,有些受点拨的新人年龄比他工龄还短,解说过的比赛也已经数以千计。刘勇介绍说卫视体育的篮球转播沿用北美模式,一个game-report(主持人、主播),比如NBA LIVE系列游戏御用的Marv Albert,一个game-analysis(嘉宾、球评),比如亲驴屁股的Charles Barkley。
优秀的转播组合是经过长年累月的合作,培养出默契,否则很容易让比赛转播成为独角戏或者不能流畅的播报比赛。如今在PPTV,刘勇和陈正昊分饰game-report与game-analysis的角色,二人合作了N多场次,配合起来驾轻就熟。套用某网友的话:“刘勇和陈正昊的确是绝配,那时看卫视体育的nba转播太享受了,可惜好花不常在啊,只能凑合听听XX的了。”
虽然在香港工作,但是刘勇对CBA一点都不陌生,而且是本土篮球市场化第一批助推者,1995年八强赛就开始现场转播,我们聊到闵鹿蕾穿小红鞋,阿的江的头箍,胡卫东和巩晓彬砍分帝赛季,姚明第一次亮相CBA,难以撼动的八一王朝……
联赛走过了17个年头,经济水平和赛事推广和草创年代今非昔比,球队的经营理念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些年,电视台根本采访不到表现最好的球员,领队的理由是别让他太骄傲,现在的互联网缩短了球员和公众的距离,随便在微博上爆一张搞怪图,就会被成千上万的粉丝争相转发。
不过刘勇和陈正昊都表示,虽然十几年前联赛对抗没有现在激烈,力量、弹跳、身高、速度……身体素质和运动天赋越来越强,但是球员的特点越来越趋近,技术流派越来越简单化,想象一下十年前,提起江苏就是胡卫东的飞扣,提起吉林就是孙军的假动作,山东代表北方硬朗派,南部代表南方跑轰流,八一和上海的对碰等于王治郅PK姚明,就像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了汉武时期变为"独尊儒术",商业化的营销缺失了相应的噱头。
小黑,普通人也能做主播,立志入行的JRS观摩对象
刘勇和陈正昊都是专业球员转为职业解说,对篮球的了解比普通人有优势,假如是一个JR,立志要做篮球比赛的转播解说员,他将面对怎样的挑战呢?
小黑告诉你:
从小看着娄一晨和译男(上海体育频道主持人)讲球长大,深受影响。在家里偷偷装了卫星,也能看到刘勇和陈正昊讲的比赛。
解说生涯从2004年的NBA全明星赛开始,当第一次坐在娄或译男身边的时候,感觉极其不真实,现在想来,依然不真实。
娄和译男都是我的师傅,教会我许多。解说这事情,必须两个人在一个节奏上才OK,他和你说一句A,你能回一句B,他顺势来句C,于是便成了。如果他给你一句A,你回他一句“乙”,他再还一句“伽马”,那就完蛋了。这就像一个篮球队,大家在同一个速率上,就有了整体,不然就像前几场的新疆飞虎,“澳洲飞鼠”帕特里克-米尔斯和唐正东配不到一块去。
和刘勇第一次配合在2007年,他代表ESPN,我代表五星体育,每周播一场CBA,向全亚洲播出,采用的是ESPN传统配置——“一个解说,一个球评,介绍场上情况和分析局势,分工明确”,这是我喜欢的,只是当时,刘勇是解说(game-report),我是球评(game-analysis),可明显,我不是所谓“专家”,而他是篮球专业出身。所以,现在来到PPTV,我当解说,他当球评,至少我感觉舒服了很多。
刘勇极棒,可以把专业和娱乐相结合,本身是聪明的人,又有幽默感,和他搭档配起来和轻松;与陈正昊配合才一年多,我们一起讲NBA,第一次讲完就知道找到了一个完美搭档,他对节奏的把握和专业知识,以及表达能力,都是翘楚,陈正昊一直当球评,比起刘勇的风格更加沉稳,不过亦很幽默。
这些年,小黑还是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尤其是在当解说的时候。客观些,明亮些,与中国人已经熟悉的那种风格区别开来。 2005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去了美国,转播姚明和火箭,许多东西切身体验后更加明白了。
在网络上,事情都得讲个RP守恒,而且含蓄也是国人的传统,是与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虎扑“可能是最好的篮球网站”,小黑+刘勇+陈正昊“可能是华语圈最好的篮球解说团队”,如今三位坐镇网络平台PPTV,让更多热爱篮球的球迷能听到不一样的球评吧。
--
FROM 123.1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