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三角战术五四三:最原始的三角何处找?-----作者SPKO 天道者
转自lakers kingdom 专属作家
SPKO 天道者
plz reply something thats worth u typing.....
打从以前湖人三连霸的时候,我就一直对三角战术很感兴趣,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战术,可以让两支球队在两个时代联手拿了9个冠军杯?只是网络上几乎找不到有介绍三角战术的中文网页,平常听球评在简单介绍也都是众说纷纭,搞到最后可能连他们自己都胡涂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战术如果这么好懂,它就不会被称为「天下第一战术」了;真有这么好学的话,为什么不每支球队都去学学?直到最近听了和看了几场新湖人的热身赛,才又勾起了我对三角的好奇心,就打算找资料来好好研究,因为小弟我本身对战术学是没有什么基础,也从来没有钻研过什么战术,所以只好从头开始,除了寻找原文网站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一堆旧比赛!结果边看比赛边对照原文的介绍,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就让我们慢慢的来看。﹝既然没有研究过战术,所以下面你不会看到什么战术的跑动,也不会讲一堆专业术语让你们看不下去,那些你们看网站就好了,我会用谢逊教小张无忌武功的方式,这样似乎有趣一点,也不会自曝其短﹞
要研究三角,就要先知道三角的历史,很多人都知道Tex Winter这个人,但是他虽然是将三角战术公诸于世的智者,但却不是发明人。真正三角的雏型,应该是40-50年代南加大名教练Sam Berry的「Center Option Offense」,运作其实跟Motion Offense类似,都是由禁区球员上高位背框持球,然后导球给跑出空档的队友进行投射或切空门,因为当时南加大没有特别强势的球员,所以他们就可以很无私的互相档人、跑位和传球,而这正是三角战术最重要的精神:Share Ball。Winter正是当时南加大的球员之一,跟他同期有学习到这套战术的还有两个名人堂教练:Bill Sharman和Alex Hannum,Sharman还曾经担任过湖人的教练和总管。
Winter跟Sharman和Hannum两人先走向球员之路不同,他早在1953年就从坎萨斯州大﹝Kansus State University﹞的助理教练升任为总教练,在他担任教练的15年间,他带领这支球队拿下262胜114,是校史上胜率最高的教练;带领球队打进过6次NCAA锦标赛,8次拿下例行赛季的联盟冠军,53年拿下最佳战绩,Winter也被选为该年的最佳教练,Winter也是KSU史上唯一曾经带队参加过4次最后四强赛的教练﹝两次总教练、两次助理教练﹞。他在KSU的这段期间,也将他在大学时期学得的战术系统明确整理出来,将一些原本只是一种观念的东西也融入进去,最后也将它用在校队的实战上,就叫做「Triple-Post Offense」或是「Sideline Triangle Offense」,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三角战术」了。Winter后来在72-74年曾经担任过火箭队的教练﹝球员里头有一个叫Rudy Tomjanovich﹞,只是战绩非常的不怎么样,他也在74年季中被火掉,之后再也没有担任过总教练一职,四处推销他的三角战术也一直碰壁,直到85年成为芝加哥公牛的助理教练,才有了后来的辉煌。
来正式进入三角的话题吧!三角战术之所以叫「Sideline Triangle」,是因为这个战术主要是以半场的某一边边线,然后由三名球员站在高低位背框、角落三分线、以及45度角三分线外三个位置形成三角形,再搭配许多的变化而成的;而另外两个人则站在弱边,随时可以接应或是加入持球边来变化阵型。三角战术有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观念,也是现代战术中相当注重的,就是场上球员之间的距离;在NBA中因为对手的防守密度较高,所以球员之间的距离要拉到15至20呎,而大学篮球则是15至18呎,高中是15呎,而等级再向下就是12呎。距离拉开到这样的距离,对手在单守和包夹补防的抉择会很尴尬,也让对手没有1守2的机会。
在三角战术中,很特别的一点就是它没有刻意的区分场上球员的位置,只有场上的功能区分,所以即使是你原本是后卫,有能力够身材的话也可以去担任高低位的背框持球者,有外线能力的长人当然也可以拉出来跳投或分球。场上的功能在我看来大概是这样分的:背框进攻者,在球队进攻一开始就要卡进高位或低位,然后背框要球﹝必须站在球和篮框的正中间﹞,是三角的第一持球点,负责主力进攻和传导;带球者,负责将球带球过半场,然后和分球者配合导球给背框球员;分球者,战术运转的中枢,必须观察场上空间,判断该把球交给中心还是导到弱边;弱边摇摆人,负责在弱边的外围接应,活动能力要够强,能够担负三角进攻不顺时的单兵攻击;弱边禁区攻击者,随时能够拉上高位或进篮下接应,也负责在强边三角完成进攻后争抢篮板。
所以最好的情况,就是场上的5个球员都非常全能,都能切能传能投能顶,场上功能随时可以交换,在一定情况下制造错守的情形,也让对手更难防守。所以我就觉得,当年名震天下的密西根五虎﹝Michigan Fab Five﹞可能是最适合三角战术的球队,因为他们包括控球的Jalen Rose在内全部在6呎8以上,每个人都是全能而且很无私的球员。由此也可以看的出来,这是三角战术中最需要的球员类型:身高要够高、活动能力要强、够全能能打多个位置、然后要能够打团队篮球。所以在公牛时期,就以那些全能的摇摆人最为出名,像是Jordan、Pippen、Harper、Kukoc等,战术也都是绕着他们跑。﹝至于为什么我没有讲到湖人呢?这可是本文的精华,怎么可以现在就说出来? ﹞
三角战术因为场上球员定位的多变,再加上不输给普林斯顿战术的跑位设计,所以可说是相当难守;但是这也是这个战术不太被普遍使用的主因。首先,你从哪里找那么多有身材又活动力强的球员来打这个战术?而且如果有这么多这种球员,那打跑动式机遇战就行啦!要求这么多活动能力强的球员慢下来打半场进攻确实也不是简单的任务;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因为三角战术是人人可以成为持球中心,而那个中心又通常当作导球者,由此可知这战术非常讲究进攻份量的分享,只是这个分享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投这么多球得这么多分,而是每个人都要有相当的「存在感」,这样即使这个人持球进攻时其它队友没有拿球,他们的跑位也能够造成对手防守上的隐形威胁,要取分就比较容易,再搭配上队友之间的距离和跑动,对手要包夹就得冒着被空档球员秒杀的风险;问题是,NBA中是很讲究「英雄主义」的,虽然所有人都在喊「Team Work」,但是你看现在比赛中,有绝大多数都是让球员放单边单打,这也就是为什么以前的国王、小牛,还有现在的篮网和太阳受欢迎,因为他们非常讲究传球制造队友空档,但是这样的球队太少了,能够把P的自尊下的球员也不多,三角战术要找到舞台自然也不容易了。
而这就讲到重点了,以前Jordan的公牛、还有欧布的湖人﹝或者我应该说「Shaq的湖人」?﹞都是明星光环非常强烈的球队,而且他们在球队进攻的「占有率」似乎远远多过其它队友的「总合」,太过将进攻资源集中在1到3个少数球员身上,这似乎跟三角战术的「分享」原则有所抵触。而且在球员结构上,公牛阵中囤积了很多禁区苦力和射手型矮后卫,真正符合三角原则的只有那几个摇摆人,而湖人则是有摇摆人,但是却有个极强势、然后也出不了禁区的传统强中锋;反而是现在的湖人,阵中以活动力极高的234号球员为主,全队身高最矮的是6呎4的先发控卫Smush Parker,再加上他们在热身赛的进攻也有「分享」的感觉,第一主将Kobe的出手数虽然比第二的Odom多很多﹝130次、64次﹞,但也只有他的一倍,跟公牛和以前湖人时期、甚至跟现在的一人球队如76人那种动辄多出23倍的情况相比,再加上湖人在第2名到第5名的出手数差不了多少﹝64、57、57、52﹞,所以我是不是可以怀疑,现在的湖人打的才是真正的、最原始的三角战术。这样不太清楚,就让我们来大概比较一下之前三个三连霸的打法有什么不同:
1.第一代芝加哥公牛:
根据我看的几场第一代公牛比赛,有几个很特殊的情况:首先,就是他们的跑位虽然完全是三角战术的架构,导球也不少,但是最后会在背框拿到球的永远是Jordan或Pippen,其它像是Armstrong、Paxson、Hodges等射手群没有那种身材、而禁区苦工Cartwright、Scott Williams甚至是Grant本身也没有背框进攻的欲望和能力。其次,因为队中的后场球员阵容中以射手型的矮后卫居多,虽然活动力强但是身高体型占劣势,所以这个时期的公牛是以外线为主的,禁区得分完全交给Jordan和Pippen的切传,而三角的跑位也加进了更多的堆砌和三分线战术,这样才能有效的运用队中射手多的优势。
第三,理论上三角是先要交给背框球员,然后其它球员跑位,背框球员可以选择进攻,或是看谁能跑出空档就将球传给他;如果无法将球传给背框球员,那就可以由其它球员取代他成为新的背框球员,或者是直接把球导到弱边,让另一边的两名球员来打Two-Man Game。换句话说,背框球员理应是进攻的第一选择,但是第一代公牛并不是,不管Jordan站在哪里,即使是在角落三分线,他都拥有自由开火权,只要他觉得可以了,他就可以选择切入或跳投;而三角战术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让Jordan知道他的队友会怎么跑」,只要Jordan心中已经有队友跑位的蓝图,他自然就能判断哪里会有让他能轻松进攻的路线。来说个题外话,虽然现在Kobe也能打从前Jordan的那种三角,但是按照更早之前公牛的打法,我几乎可以确定,即使Kobe以后的成就能追上甚至超过Jordan,他在单兵进攻上的才华还是不如Jordan,因为当时的Jordan即使站在三分线外来持球进攻,他的命中率还是可以超过5成,真是标准的怪物。
2.第二代芝加哥公牛:
Jordan退休又复出之后,他的切入能力已经无法像以往这么凌厉,虽然还是联盟第一,但是他开始使用更多的背框单打和后仰跳投,或是其它更轻松的进攻手段。总的来说,第二代公牛的Jordan比较能够跟队友分享球,这其实也是因为队友多了能够背框持球传导的Kukoc、Harper和Longley,所以虽然主轴还是Jordan和Pippen,但是战术的多元性增加了,而且因为球队的平均身高拉高﹝跟一代公牛比﹞,所以三分线的比重降低,跑后门的机会多很多,命中率也能拉高。不过也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由于队中很多老将或是活动能力不算强的球员,所以虽然球的传导没有问题,但是整个进攻却缺乏爆发力,甚至有的时候进攻就会停滞;以前那群矮后卫就算矮,他们的速度和运动能力也是很呛,但是在第二代公牛时,却没有几个运动能力发达的,所以在贯穿对手防守上,Jordan和Pippen的压力比第一代更重了,也比以往更依赖坚强防守所造成的快攻机会。所以在某方面,我觉得第二代的三角战术有运作得更顺畅,但是比重却降低了,更多是依赖单打切传和防守快攻的取分。
3.紫金三连霸湖人:
之前有一位好友曾经问过我一句话:如果湖人没有Kobe,你会想看他们的比赛吗?很简单吗?仔细想了一下,我发现我回答不出来。除了有在跑位的球员之间的距离依旧保持在15-20呎,湖人的打法跟一般的「Inside-Out」、「Outside-In」、「放单边单打」有什么差别?湖人的比赛说到底,跟其它球队的差别大概只在于我们有两个超强球员、然后其它队没有,或是我们赢球、他们输球而已。很心酸吗?心酸的可能不是我们,而是那位Tex Winter,三角战术因公牛而发扬,因湖人而伟大,但是他看到的,也许已经不是他心中那个理想的三角了。
Winter有说过:「以前湖人需要用大多数时间来把球传进去给Shaq」,因为只要Shaq在场上,湖人的背框攻击者只有一个选择,所以你不是看到他在左边接球,就是在右边接球;那如果球传不进去呢?传导到另一边,然后你就看到Shaq像推土机一样压到另一边去。当然,也是有由Kobe来进攻的时候,但是就如同我以前说的,他的责任不是分球者就是弱边摇摆人,所以他能够单兵进攻的位置通常在左右翼的三分线外,这种位置对于除了Jordan以外的任何人都不是什么好位置。由于Shaq是最最传统的禁区中锋,他出了10呎以外就基本上没有进攻威胁力,再加上湖人阵中的球员角色趋于单纯,所以连带的场上的球员定位就变得很单一,前锋就是前锋,后卫就是后卫;再来,因为Shaq通常都是卡到篮下要球,所以就缺少了三角可以在高位的许多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牺牲了底线和后门的应用,不过说真的,湖人打到后来就已经不是三角或普林斯顿那种多变化的战术了,只要有健康的欧布联机,最简单的Inside-Out都能赢球吧!
让我们回到现在Kobe当家的湖人队,为什么我说现在的湖人打的才是最原始的三角战术呢?我有几个怀疑的原因:第一,想想看这个战术是什么时候创造的,最早的「Center Option Offense」是40年代,后来Winter整理出来的「Sideline Triangle」则要到50或60年代,我想请问一下,那时候有三分球吗?NBA即使到了80年代也不是很流行三分球,三角战术如果有出现三分球的元素,那肯定是后来加上去的吧!看看之前的公牛和湖人,三分球的比重相当高,公牛是因为队中有很多射手,再加上身材不如人,而湖人则是根本就在打Inside-Out,「中锋外传三分球」是最基本的。看看目前湖人的这几场热身赛,他们三分球投的数量实在是少到让人吃惊,特别是在上季湖人根本在三分线发了疯,所以他们现在绝对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那为什么不投了?因为三角战术本来就不应该有三分球嘛!在Old School的年代,投篮就只有中距离,没有三分球,那那个时代创出来的战术当然就不可能会有三分球;现在的湖人如果用的是最原始的三角,那顶多就是跑位出现空档,然后接到球时刚好站在三分线外,投进了就是三分球。
第二,这个球队的结构完全符合三角战术中要求的「身材够高、活动力够强、角色多变」,湖人别的没有,234号球员最多,而且大都是活动能力够强的球员﹝Slava和Walton除外﹞,也都是摇摆人型的;而且按照目前湖人的打法,他们在跑空门和进攻禁区上做得非常积极,也有许多的跑位投射,但是完全就像是去年活塞那种中距离投射,这根本就是最标准的「Old School」球风,也应证了上面的论点:没有三分球,只有中距离。第三,之前有提到,如果是最原始的三角,那应该是只要有能力够份量都可以站到高低位背框持球担任中心,如果场上每个人都能站,那就更好,因为可以制造错守;但一代公牛时期会背框持球的只有Jordan和Pippen,到了二代公牛多出了Harper、Longley和Kukoc,欧布湖人时期能背框的锐减为Shaq1人,然后三角也名存实亡,所以理论上,只要能让越多人有机会在背框持球,那三角就能够跑的越多元越顺畅。这几场湖人的热身赛中,除了那两三个身材太单薄或背框能力不足的后卫之外,其它包括Kobe、Odom、Kwame、Mihm、George、McKie、Cook、Bynum甚至Slava都有站在这个位置过,而且也没分谁大牌谁小牌,谁在场上够合适有机会就可以去站,这不是正符合三角战术的要求吗?
虽然我现在使用的例子完全是以热身赛为主,但是许多证据都指向湖人正在走Old School球风,像是全场压迫、速度型球风、不重视三分球等都是,看看Cook从去年的专职三分射手,到现在的勇于在禁区搅和,再看看George从以前在场上常常恍神的角色型球员,变成现在进攻比重增加、敢打敢切能投能守的第六人,然后是湖人实在不太合理的投篮比重﹝全队目前每场投79球,Kobe每场29分钟投16球,Odom29分钟8球,27分钟的Kwame、23分钟的Smush和19分钟的George各7球,换算成每场40分钟,投球数分别是22、11、10、12、15﹞,在在都让我觉得,这支球队所使用的,正是Winter在大学执教时期辛苦设计出来、然后让他之后在NBA多次碰壁的、最原始的三角战术。之前的公牛,因为阵型上的不完整,所以没有办法将三角战术完全使用;而后来的湖人却又因为球员结构和调性的问题,也整个被扭曲掉;今年高龄83岁的Winter脱离退休生活回来湖人帮忙,虽然跟Phil和Kobe的交情匪浅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想他应该有隐隐觉得,这支湖人队很有潜力能让他看到,他的三角战术完全发挥会到达什么境界。当然,我也很想知道!
PS 一开始第一段我就说了,我不是专业的战术研究者,所以我想我肯定闹了不少笑话,就请真正了解战术的专家们多多包含了!
--
FROM 159.2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