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扭脚经历和治疗过程
本来已经买好去成都的机票,准备国庆和行云流水一起去爬大姑娘,临走之前还想拉练一下,在9月26日晚,我背两个大西瓜上笔架山,忘了带头灯,跑着跑着右脚拌到一块大石头,全身重量压到右脚上,只听喀嚓一声响,登时蹲在地上起不来,疼得满头是汗。休息了几分钟,感觉好了一点,脚已经肿了,一瘸一瘸回到家,找一块伤筋膏药贴了,以为没啥事了。
不料,第二天起床已经下不了地了,右脚一点地,钻心的疼。心想坏了,怕是骨折,慢慢走到红会医院,花了一上午拍X光,还好没伤到骨。江湖医生漫不经心地给开了几管药膏就把我打发了,花了200多块,一个PEZEL头灯没了,脚疼+心疼,靠!
下午脚越发的涨了,鞋已经穿不进了,越想越不对头,听人介绍又去了平乐骨伤科医院(在书城后面),又配回两大包内服外敷药,刷一下300元从口袋里跑出去了 ,一个EURO225帐篷又没了,一翘一翘回到家,打电话给如风,告诉她四姑娘是去不成了,把机票也退了。如风介绍我去体育康复中心找李主任看一看。我连夜赶过去,李主任正好在,检查结果是距腓韧带拉伤,打了一针消炎针(很疼,直接打到韧带里面),然后敷药,做理疗,要求每天都去。第二天感觉好了一些,在家正郁闷ING,黄果打电话来,说打篮球把脚扭了,我说好啊,来陪我,到体育康复中心吧,哈。等我回到体育康复中心,黄果这家伙早已经从香港赶来,躺在床上敷药呢。我和他比了比脚,他的脚比我还肿,于是心里高兴了些。就这样,国庆长假全用在治伤了,一天都没出去,总算把脚治得差不多了,两礼拜前去了趟大甲岛,上礼拜负重去了趟将军山,脚基本没问题了,但是还有点隐痛,估计还得一个月左右才能好全。不知黄果的伤怎么样了。
个人感觉体育康复中心治疗软组织扭伤比较专业。听李主任介绍,她原来是国家队的随队医生,康复中心前身是平安足球队的医务室,现在独立出来对外营业,我看到来看病的都是运动员,大部分是膝盖损伤。不过价格也不便宜,我前前后后在康复中心花了二、三百元。驴子们有伤可以去那里问一下,在体育场二号门旁边,电话是83240046,晚上七点以后关门。
脚扭了以后,韧带拉松了,以后很容易扭脚。待脚好了以后,要做一些恢复训练:脚尖掂地,上下运动,使韧带慢慢恢复拉力。对驴子来说,脚是第一重要的,千万要保护好自己的臭脚啊!
呵呵!不好意思!
其实这种没伤到骨头的伤真的很难复原!但医生说用静力拉伸比较好!主要伤的是肌腱!
你的什么红花油的药效到不了深部的,连理疗师对脚踝扭伤很头痛!每次他累的大汗淋淋,我痛的大汗淋淋!
有一个地方可以用医保!呵呵
讲一讲我的亲身体会,最简单了事
很多年前,不小心走路就扭摔倒了,当时脚踝肿的老高,且走路困难。
我自己处理的方法如下:
睡觉前用热水泡一会儿,擦干,用棉球蘸正宗红花油狠狠地擦伤痛的地方,直到发红,能感觉骨头里有一种灼烧感,连续擦几个晚上,白天少运动,绝对不能再弄疼伤处,没几天就会不疼了,慢慢就会消肿了。
我腿曾经有点风湿痛,也是这样擦好的。
祝你早日康复
小的时候曾经很严重的扭伤过,受伤的原因已经记不清楚了,治疗方法由于比较特殊所以记忆犹新。
要说明一点:
扭伤的部分,如果是没有伤到骨头,可以用推拿方法来治疗。否则,按摩只会加重扭伤。
治疗方法:
将上好的白酒(什么牌子不记得了,度数要偏高)倒入小碗(小半碗的样子),然后点燃纸,放到酒碗里,待酒燃烧大约3分钟左右以后,用手沾烧热的酒按摩扭伤处(最好是在酒燃烧的状态进行,据说这样更有效)
印象里,是很有效果,按摩的时候很疼。这是小时候外婆的偏方,希望能有用。
以前读书时曾有过一次脚踝扭伤,伤势还挺重。医生说至少要一个月才有望恢复。
后来去另一医院照红外灯,一天二次,每次二小时,三天全愈,没有任何后遗证这是一好方法,尤其对于扭伤肿痛。但不知此法对于你的伤势是否有效。
别急,我3月的伤到现在还没好!
没事就到医院做做脉冲波治疗,还有红外线什么的!在加理疗师按摩!
这些我全做了,还没好!呵呵脚踝处的小肌腱太多,拉伤后很难复原,容易留下后遗症,建议多做静力拉伸!!!
。第二部分。手足踝部扭傷的治療;
其成因和急性腰扭傷。有所相同。治療時因其部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檢查按摩引導時。醫者須一手抓住,患處上部,以起固定踝位的作用。主要起減輕疼痛。保護踝部的作用。新傷手法要輕。時間長的傷手法要到位,可用力點。筋扭傷可拿,可引導,如新踝位元內部組織拉裂傷的,不能亂摩。因內有出血,和瘀血。治療只能外敷草藥,使其內血止,瘀血的化。組織得復,腫痛得消。再內服中草藥。加速康復。如用針灸,可選阿是穴,或異經異位針灸法。以下舉例說明一點方法。
例一。七十年代中期,在農村插隊。同在一起的,一位同學爬樹時,從樹上摔下來,左踝受傷。住院治療半年。回到生產隊勞動,可是腳走路,總是一拐一拐。問他為什麼,他說左腳踝會痛,不敢腳掌踩地,只能用後腳根來走。我看其腳面還有腫,當時我也不會治。不久後我們的生產隊裡,有一位中年的閩南人,看見同學的腳傷後,說他會治這傷。當時同學很高興,我很好奇。心裡很想學。中年人來了,先用手摸按了一下受傷的腳。把自帶的藥酒,擦在患處。他邊推。邊擦。邊說,治傷手先輕推傷處,推到肌肉較松軌軟時,力度逐漸加大。力進筋骨才行,推開瘀結阻滯,推時用指頭按住筋結處,順勢由上向下推,將筋一條一條推開,推到腳趾頭時拉一下。推時不要橫推,不要亂摩。推到一定時後。此時受傷腳面黑筋鼓起。再用大號針將黑血決出。他用的藥酒是一種長在小竹上的真菌,名叫竹黃。紅紫有點帶黑的為好。酒泡後的顏色紫紅色。此藥有通筋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為同學治療兩次後。腳傷大有好轉。後面的治療他就教我,按他所說的去做。半月後同學的腳徹底好了,可跑可奔。同學買了兩瓶白酒感謝他,他也很高興。這種民間的正統推傷方法十分有效。會使用這種方法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他說;他在五十年代由一位七十多歲的習武老者教他習武,有很多東西可學。沒有文化只學了一點。治傷和推傷的方法。民間的推傷有其獨到之處。和一般書上說的,有很大的不一樣。
例二,八十年代後期,我外出夜宿一位朋友家,發現其母親腳走路有點不方便。問其原因說,在二十多年前跨水溝不小心。右腳踝受傷,經多方治療不見好轉,痛時用花椒鹽酒擦。六十多歲了認為這病不會好。每天的痛也只能挨著。當我看她腳時,發現右腳掌背面鼓起一包塊,手按之堅硬。不能移動以為是骨頭隆起。當時問她要不要試治療一下。回答很願意治,告訴她按很痛怕不怕,她說不怕。我就用她的花椒酒,擦其患處。在堅硬的包塊邊,慢慢地用手推按理筋,按之半小時後。發現堅硬的包塊已變軟了。裡面的筋好像蚯蚓一團。繼續理筋包塊變平。按松後的筋在腳背上覺得變長。好像不知復向何位。讓其試走。多少年來腳都是歪著走,現在全腳掌可以踩著地走。
以上二例用傳統的方法治療效果還好。但手法的操作很難用文字表達清楚。
教你做個物理治療
扭傷的處理 韌帶扭傷 認識運動醫學
「R.I.C.E.」原則 冷療的方法
扭傷的處理
關節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一般人會嘗試自行處理;不過你必須具備一些基本常識,做正確的處理,大可以使輕度扭傷復原,或減輕重度扭摥的嚴重度。
參加籃球比賽時受傷了。多數是當時剛跳起來和對方爭球,沒想到著地時右腳正好踩在別人的鞋子上,就這麼扭了一下,右踝的外側骨突前方立刻就非常疼痛,無法再繼續上場比賽,祗好在場休息,沒多久就發現疼痛的地方慢慢地腫起來。
已經可以想像到她的受傷情形了,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踝關節扭傷的病例。除了運動員之外,一般人在走路時如不小心,一腳踩空或陷進凹洞裏,或者從椅子或高處跳下來時,很容易就會發生踝關節扭傷的現象。這類病例是最常見的一種運動傷害或意外傷害。
由於解剖構造和作用力的關係,當我們的腳向下彎曲時,很容易使腳掌翻向內側,而使踝關節的外側韌帶或肌腱受傷。
top
第一要務 - 休息、冰敷、壓迫、腳抬高
剛發生踝關節扭傷時,第一件應採取的措施便是立刻停止走動,讓受傷的部位休息,抬高,同時趕快用塑膠袋裝一些冰塊或冰水,或直接以冰毛巾覆蓋在扭傷的部位,並且外面用彈性繃帶,毛巾或布條等包起來,施予適當的壓迫作用。
讓局部受傷的踝關節休息,才不致使受傷的組織範圍擴大。冰敷、壓迫及抬高的目的,則在幫忙血管收縮,壓住破裂的微血管,減少繼續出血腫痛的趨勢。換句話說,即是希望達到止血、止腫、及止痛的效果。
約半小時左右,冰塊、冰水或冰毛巾可能己溶化掉或不夠冷了,可暫時先拿開,直接用彈性繃帶或布條繼續作壓迫性的包紮。包紮的要領是受傷的踝關節必須保持在中性的位置,也就是小腿和腳板成90°直角的姿勢,然後由腳趾的底部一直往上包紮,到蓋滿小腿肌肉的上緣為止。不能包得太鬆,否則壓迫及固定的效果達不到;也不能包得太緊,否則會妨害小腿及腳部的血液循環。如果腳趾出現麻痛、腫脹或發紫的現象,那就是包得太緊了,必須趕快鬆開來,重新再包得鬆一點。總之,以能限制住踝關節的活動,而腳趾尚能上下活動,並且腫痛不再繼續增加或惡化為原則。
這間歇冰敷加上持續包紮壓迫的急球,必須維持24小時以上,直到給運動創傷專科醫生診治為止。在這段期間,盡量不要用受傷的腳來著地走動,最好完全不作任何的腳部活動,直到腫痛消失為止。因此,看醫師時可能需要用擄扙,或靠別人扶持,在不使受傷的腳著地用力的情況下,來幫忙行動。
top
韌帶扭傷
給運動創傷專科醫生檢查的目的,在確定是否祗是單純的韌帶扭傷,還是合併骨折、脫臼或其他肌腱等組織也一起受傷,在處理上有所不同。
單純的韌帶扭傷,依其嚴重度可分為三個等級。祗有極少數的韌帶纖維受傷時,稱為「第一度的韌帶扭傷」。這種是最幸運的,也是最輕微的,祗會在受傷的局部出現輕微的腫痛或瘀血現象,而韌帶的功能及強度並不受影響,一般在一至兩星期內會完全痊癒。
如果有相當多的韌帶纖維受傷時,稱為「第二度的韌帶扭傷」。這時受傷的部位,會出現較明顯的腫痛及瘀血現象,而韌帶的功能及強度都會減弱,因此比較難很快地治癒。
萬一整條韌帶都斷裂時,稱為「第三度的韌帶扭傷」,或「韌帶完全斷裂」。這是最嚴重的受傷,不僅是局部會有明顯的腫痛及瘀血現象,更重要的是那條韌帶的功能會喪失,因此會出現不正常的關節鬆脫或不穩的現象,而影響那個關節的活動功能,並且容易再受傷,連累其他的組織也一起受害。而退化性關節炎或習慣性脫臼,更是常見的後遺症。
top
依腳踝姿勢及疼痛部位判定是那條韌帶受傷
踝關節的外側韌帶主要有三條,最前面的一條是位於距骨和腓骨之間,稱為「前距腓骨間韌帶」。中間的一條位於跟骨和腓骨之間,稱為「跟腓骨間韌帶」。最後面的一條也是位於距骨和腓骨之間,稱為「後距腓骨間韌帶」。
為什麼要詳細指出這三條韌帶的位置和名稱呢?因為根據受傷當時的腳踝姿勢,以及剛受傷時的疼痛位置,可以很準確的判斷是那一條,或者那幾條韌帶受傷。
當我們的腳尖向內下方而腳掌也向內翻時,最容易受傷的便是水平走向的「前距腓骨間韌帶」。這條韌帶受傷時,疼痛的位置就在踝外側骨突的正前方,正常時在此可摸到一塊凹陷處,由於這條韌帶是屬於踝關節囊構造的一部分,因此受傷後很容易產生血腫痛的現象,使原來凹陷的地方腫起來,並且觸壓局部會很痛。這條韌帶主要的功能是在限制距骨向前移動,當它完全斷裂時,如果我們用一手固定小腿的下端,另一手用力將腳跟往前( 腳尖的方向 )移動,就會發現它可以往前移動0.4公分以上,表示這條「前距腓骨間韌帶」己經完全斷裂,不再具有正常的限制功能了。
top
跟腓骨間韌帶與前距腓骨間韌帶
當我們的腳尖在往上而腳掌向內翻轉時,較常見的是「跟腓骨間韌帶」和「前距腓骨間韌帶」一起受傷,而「跟腓骨間韌帶」的單獨受傷是比較少見的,因為從它的位置和韌帶纖維的走向來看,往往在它受傷之前,「前距腓骨間韌帶」已經比它先受傷的緣故。這條韌帶的功能主要在限制距骨的傾斜性移動,當我們以一手固定小腿的下端,另一手抓住前腳部用力使腳掌朝內翻轉時,如果發現踝關節可以很容易地向內翻,並且距骨有明顯地向外傾斜的話,表示「前距腓間韌帶」和「跟腓骨間韌帶」已完全斷裂。這種典型的變化,如果在麻醉之下一面施加外力,一面照X光檢查時,可以很清楚地顯現出來。 第一度的踝外側韌帶扭傷,經醫師確定無誤之後,自受傷後的第二天起,可以開始把腳浸在溫水裏,在不痛的範圍內上下活動踝關節,每次約20分鐘,一天作一至二次,泡完溫水之後要迅速重新包紮,並且把腳抬高,這樣才能避免腫痛的發生。
如果剛扭傷的24小時內,已經好好的休息、冰敷、壓迫及抬高的話,到第二天往往不會有繼續出血腫脹的現象。第二階段的治療。主要在強調如何使腫痛迅速的消失,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在溫水裏運動。一方面利用溫水使血管擴張,一方面上下活動踝關節以保持關節的活動範圍,並靠肌肉收縮、包紮壓迫及抬高等方式,來促進靜脈及淋巴的回流,才能早日消除腫痛或瘀血的現象。也有人建議,可同時輕微的按摩扭傷的部位5分鐘,如果作得正確而適當的話,確實可加速消消腫。
常犯的錯誤是剛受傷時沒有作冰敷或包紮壓迫的急救,以致腫痛瘀血很快的產生。其次是太早作熱敷或請人推拿,結果是更腫更痛。另一個常見的疏忽是水溫太高,或作完運動之後沒有立刻抬高並重新包紮壓包,於是又開始出現腫痛或瘀血的變化。
第一度的韌帶扭傷,經過上述的治療一至兩星期之內,就會完全癒合。當腫痛瘀血全消,各個方向的踝關節活動都能作,觸壓或拉緊受傷的部位也不會產生疼痛時,就可以重新恢復原來的運動量了。
top
重度扭傷需固定踝關節
第二度的韌帶扭傷,最重要的是在韌帶尚未癒合之前,必須給予適當的保護,才不致惡化成第三度扭傷,或者癒合不良,使痊癒的時間拉長,或者韌帶變長,以致關節較鬆,容易再受傷。
急性期的處理和第一度的韌帶扭傷相似,祗不過早期就需要用護木或塑膠製的支架來保護,把踝關節固定在中性( 90°)的姿勢。
等第3天或第4天,腫脹已達最高峰了,不會再繼續擴大時,才可以把冰敷停止,改在溫水裏運動,每天作2至3次,直到腫痛消失為止。不泡水的時候,就要用保護的器材來限制踝關節的活動,使它不產生內翻或拉緊受傷韌帶的動作。這些保護性的器材有很多種,比較確實有效的是用護木或塑膠製的支架來固定,其次是黏性膠布的貼紮,一般的彈性繃帶或護套較不可靠。這段期間需用擄杖來幫忙走路,以受傷的腳不用力著地為原則,常需6至12週才可完全癒合。
有些骨科醫生主張,從扭傷的部位不再繼續腫大開始( 約第3天或第4天起 ),最好用石膏固定2、3星期,一方面保護的效果比較確實可靠,另一方面病人可以直接穿著走路,似乎比較方便。如果拆開石膏後,發現腫痛的現象仍然存在,或者活動踝關節時還會疼痛,那麼還得繼續用石膏固定3星期,直到完全癒合不痛為止。
韌帶完全斷裂時,需打石膏或開刀縫合
第三度的韌帶扭傷,有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很難說那一種是最理想的。
保守的,或者不開刀的治療方法,是類似第二度韌帶扭傷的處理,不過把石膏固定的時間延長到6個星期,並且拿掉石膏之後,還得繼續使用保護器材6個星期。換句話說,總共得保護12個星期( 約3個月 )之久,才能使韌帶的功能與強度恢復。而完全恢復到受傷前的最大強度,差不多都在受傷後的3至6個月之間,並且需要一段時間的物理治療,來改善關節的活動度及加強肌力。這種保守療法的最大缺點是再受傷率很高,約為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四十之間。
另一種較積極的治療方法便是開刀縫合,其最大的優點是能使受傷的韌帶準確的接合,恢復最大強度及最高的關節穩定性的機會很高。開戶後的前3個月,和保守療法的處理相同( 石膏固定6星期,再續保護6星期 ),以後再發生關節不穩的情形比較少,約佔百分之五左右。成敗的關鍵之一,和開刀的時間很有關係,如果在剛受傷的7至10天以內開刀的話,成功率很高,錯過了這段黃金時間,受傷的韌帶會發生一些不利的變化,使開刀縫合很難成功,這是必須提醒大家注意的一點。
其他的踝關節韌帶較少受傷,而處理的原則是一樣的。
top
反覆性扭傷造成關節不穩
以上是關於踝關節的急性扭傷。另一種常見的情形是同一個踝關節反覆扭傷幾次,結果形成慢性的關節不穩現象,它的症狀就可能是幾次急性扭傷的歷史重演,而它的嚴重度可能從第一度至第二度都有。
對這種反覆性的扭傷該怎麼辦呢?首先是要確定它的不穩程度。比較輕微的,祗要將鞋跟的外側鞋底墊高半公分,並往外延伸半公分,也許就能減少再扭傷的次數。至於開刀縫合很因難,因為斷裂的韌帶兩端已不易辨[認得很清楚,即使勉強縫合起來,效果比急性扭傷的早期開刀要差得多。往往對於較嚴重的病例,祗能利用其他的肌腱來幫忙固定,也就是施行所謂的救濟重建手術,犧牲某一部份的功能,來彌補另一部分的缺陷。
總之,對於反覆扭傷的最佳治療便是預防,也就是要正確的處理第一次的踝關節急性扭傷﹗
top
認識運動醫學
體育運動之歷史可追塑至遠古時代,而現代之體育運動文化更巳深入民間,遍佈全球每一角落。為達到更高、更遠及更快之目標,運動員、教練、領隊、醫護人員及科學研究員等必須共同幫助、合作與訓練,不斷超越個人之極限,達到個人體能、技術及意志的最高境界。在這樣一個激烈競爭之氣氛中,難免會產生各種運動傷害。受過運動傷害專業訓練之醫護人員便可作出適當之診斷與治療。
隨著體育運動日益普及和快速發展,現代之運動醫學巳不再侷限於創傷之診斷與治療,而更包括對不同年齡階段運動員的生理、心理、生化、病理、生物力學、訓練、營養、運動創傷之治療及康復等一糸列之專業科學研究學門。對提高運動員健康體質、競技水平及創造紀錄不可缺少之科學。
曾任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主席蘭姆博士曾宣稱﹕運動醫學是研究運動和運動競賽的科學與醫學。其包括運動生理、心理、生物力學及病理現象,以及如何應用在改善或維持一個人的勞力性工作、運動及競賽的能力,並設法預防及治療由運動和競賽所產失的疾病或傷害。
本運動醫學專家網頁,志在與愛好體育運動人仕分享心得,使運動醫學知識能夠普及大眾,在減少運動傷害之餘而發揮體育運動之最大益處。
top
「R.I.C.E.」原則
運動時若發生急性的挫傷、關節韌帶扭傷或肌肉肌腱的拉傷,應該立刻休息、停止運動,同時對受傷的部位進行冰敷,用彈性繃帶施行壓迫性的包紮,並設法抬高患部。
休息( rest )、冰敷( icing )、壓迫( compression )及抬高( elevation )是處理急性運動傷害的四大原則,也就是一般所說的「R.I.C.E.」原則。
休息的目的是為了減少由於繼續活動所引起的疼痛、出血或腫脹現象,並預防傷勢惡化。壓迫和抬高患部的目的也是為了止血止腫,而冰敷除了上述的作用之外,還具有止痛和鬆筋的效果,以下謹就「冷療」)在運動醫學及復健醫學的應用情形加以介紹。
top
冷的生理作用
冷的第一種作用是會強化膠原纖維。膠原纖維是構成人體的最重要物質之一。冷會增加膠原纖維的強硬度,使它不易被拉斷,這種強化作用可能是改變膠原纖維的結合構造而產生的。
冷的第二種作用是使局部的血管收縮,因此可以減少急性發炎的腫脹,對於急性傷害所引起的水腫和出血也能有效地減少。
冷的第三種作用是能放鬆肌肉。把肌肉冷卻到攝氏廿度以下時,肌肉收縮的速度和張力會減慢;冷卻到攝氏十八度以下時,維持肌肉收縮的力量和肌耐大都會大減。這些作用主要是發生在「肌紡綞」( muscle spindle ),根據實驗的結果,肌紡綞的反射作用很容易被低溫所抑制,其活動度在攝氏卅二度以下時便開始減少,在攝氏十五度時完全停止,而肌紡綞是控制肌肉張力的主要感受器。
老鼠的神經肌肉間的傳導作用在低於攝氏十五度時開始減少,在攝氏五度時完全阻斷。利用這些特性,急性傷害可用冰塊按摩或直接冰敷來放鬆肌肉,對於腦血管障礙( 即中風 )或腦性麻痺所引起的肌肉痙攣,也能用冷療來放鬆肌肉,因為肌紡綞的反射作用會被低溫抑制的緣故。
冷的第四種作用是能局部麻醉、止痛。冷到攝氏十度左右時,神經的傳導性會喪失,而粗細不同的神經纖維受影響的程度也不同,那些傳導肌紡綞和痛覺的細小神經纖維比那些較粗的有髓鞘神經纖維及最小的無髓鞘神經纖維更易被冷所阻斷。
也有人認為冷的止痛作用是阻止痛的刺激傳達到間腦和中腦,類似通電來刺激皮下神經或脊髓,以這些麻麻的感覺來干擾或阻止痛覺刺激進入中樞神經,也能達到轉移、止痛的效果。譬如牙痛發作時,若用手捏大腿,則牙痛似乎可以減輕。
冷的第五種作用是能消炎。冷可以降低局部的新陳代謝速率,抵消發炎所引起的紅、腫、熱、痛,並改變組織的反應過程,因此對急性運動傷害、燙傷及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發炎,以及慢性的關節囊炎、肌腱炎等都非常有效。
top
冷療的害處及禁忌
雖然局部冷療的應用範圍很廣,但是某些人使用時可能會發生不良反應,因些必須特別小心或視為禁忌。
心臟血管疾病者:某些病人對冷特別敏感,血壓會過分上升或引發心肌缺血,因此這類病人要特別小心。
周邊血管障礙者:動脈硬化、阻塞性血管炎及靜脈回流不良的病人使用冷療時,由於局部的血液循環更為減少,無法進行足夠的養分及癈物的交換,可能造成局部組織的嚴重缺血,甚至完全壞死的現象,因此不可接受冷療。
局部失去知覺者:沒有知覺的部位等於沒有警告或自我防衛的能力,可能冷卻過度而不自知,很容造成凍傷,因此該部位絕對禁止冷療,也不可接受熱療,以免發生燙傷。
有雷諾氏現象者:某些血管炎或免疫系統有問題的病人( 如:糖尿病、全身性狼瘡、鞏皮症及其他具有雷諾氏現象者 ),對冷特別敏感,一遇到冷,他們的指頭、腳趾或身體的其他部位立刻發生血管收縮,產生缺血現象,因此不可接受冷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除了有上述的顧忌之外,其症狀遇冷容易惡化,更不能接受冷療。
對冷忍受性低者:嬰兒、老年人、惡病體質、全身虛弱及神志不清的人,對冷的忍受度極低,不宜冷療,否則易生凍瘡。
對冷過敏者:某些對冷過敏者,會發生下列的過敏反應,如:皮膚出現蕁麻疹、紫斑、面部發紅、關節痛、甚至暈倒、崩潰。這些對冷過敏的人當中,有四分之一在游泳後會發生暈倒的情形,也有不少人在游泳中出事而需要別人的急救。
為了鑑別這些特異體質、對冷會過敏的人,可以讓他們一手浸在攝氏8度的冷水中約6分鐘,有上述反應者則不可接受冷療。
在文獻上還報告,某些對冷過敏的人( 特別是膠原症的病人,如:狼瘡、鞏皮症等 ),遇冷時血中的「冷球蛋白」會增加,甚至產生「陣發性的血紅素尿」,這些過多的游離性血紅素可能壞腎臟而造成急性腎衰竭,因此不可忽視。
top
冷療的方法
使用揮發性的冷郤噴劑很有效。一般是離四十五公分至十六公分處噴十五秒至廿秒,就會產生適度的結霜於表皮上,然後隔十秒鐘再噴一次,約二至三次的言種噴劑式冷療就能達到止痛的目的了,不痛之後可作拉筋或深部的按摩,對肌肉痙攣能迅速見效。
最常用的局部冷療方法是冰敷,也就是將冰塊、冰水袋或含有特殊化學物品的冰敷袋直接覆蓋在皮膚表面。
急性運動傷害發生後的三十六小時內是施行RICE的最適當時機,特別是冰敷,受傷後愈早冰敷,其效果愈佳。
正確的冰敷方法是必須將冰塊、冰水袋或特殊的冰敷袋直接和皮膚接觸,若是隔著衣物或彈性繃帶作冰敷的話往往無效。
每次冰敷的時間為十至十五分鐘,最多不要超過二十分鐘,然後移開冰敷的東西,等五至十分鐘之後再冰敷一次。急性關節韌帶扭傷或急性的肌肉肌腱裂傷當時,祗要如此重覆冰敷三、四次的話,止痛、止血和消炎止腫的效果非常好,必要時每隔二至四小時再次敷一次,則可將腫痛瘀血減至最低的程度。
冰敷除了對急性挫傷,韌帶扭傷和肌裂傷有效之外,對於急性的滑液囊炎、肌腱炎或肌腱腱鞘炎的消炎止痛效果也非常好。
直接將局部肢體浸在冰水或冷水中也是冷療的一種,一般人對冰水大多祗能忍受一兩分鐘,而浸在攝氏十至十六度的冷水則能忍受十至二十分鍾。
對於已經產生的腫痛瘀血( 如踝關節扭傷之後 ),要使它早日消腫止痛最好的方法是「冷熱交替式水療」。先將患部浸在攝氏三十八至四十度的熱水中,同時在不痛的範圍內活動四至六分鐘後,立刻改浸在攝氏十至十六度的冷水一至二分鐘,然後又回到熱水中活動,如此冷熱交替進行五次( 約費時三十分鐘 ),最後一次須浸在熱水中,完畢之後將患部抬高,活動五分鐘後綁上彈性繃帶,這樣算是一次完整的冷熱交替式水療。每天若能作兩三次的話,大約在一至二週內可完全消腫。
對於某些慢性的傷害或疼痛,有人建議先作熱敷二十分鐘後,接著作冰敷十分鐘,據說效果相當好,但本人對這種療法的經驗不足,因此不敢任意評論。
對某些慢性的肌腱炎、肌裂傷或韌帶扭傷者而言,其最大的苦惱便是運動時會產生疼痛,使他們無法恢復練習或比賽。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冰塊按摩」( ice massage )是一種有用的輔助性復健療法。
作完充分熱身運動,允許運動員開始作輕度的復健運動,逐漸將其運動量提高,直到疼痛開始出現時立刻停止運動,改用冰塊直接按摩疼痛的部位,時間可由五分鐘至二十分鐘,視其嚴重度及忍受度而定。
剛開始冰敷或用冰塊按摩局部時,會感覺局部冰冷,然後反而發燙或輕度酸痛,最後( 約五至七分鐘後 )局部皮膚的知覺會暫時消失,等局部的疼痛也消失時就可停止冷療。
由於皮下脂肪的厚度和皮下組織的血液循環的影響,想要使較深的肌肉組織冷卻的話,必須持續冰敷達二十分鐘;相反的,如果祗是要局部麻醉皮膚或表層組織的話,大約冰敷五至十分鐘就夠了。
top
冷療的歷史
早在西元前三、四百年就有人懂得使用冷療,希臘的名醫( Hippocrates )發現:冷療可以減少腫脹和疼痛,但會發麻。
1813年法國入侵蘇俄時,拿破崙的首度外科醫師( Larrey )曾意外地在前線發現可以利用冷凍麻醉法來開刀。
( Arnold )曾經把動物的膀胱取下來,裏面塞滿碎冰塊和鹽( 加鹽可以減少冰塊溶化的速度 ),然後用來局部麻醉皮膚後才開刀。
1661年( Thomas Bartolin )曾為了一篇論文,描述在醫學上如何使用冰雪來作腿部的切除、潰瘍的腐蝕和從會陰部手術以取出膀胱結石。
1867年( Richardson )開始使用「乙基氯化物」( ethyl chloride ),言是一種揮發性很強的液體,把它噴在和膚上時會迅速蒸發而產生局部冷卻的效果。
( Allan)和( Grossman )曾經利用冷凍麻醉法,替糖尿病的病人切除壞死的肢體。
從上述的歷史可以看出來,冷療除了可以減少腫痛之外,還具有局部麻醉止痛的效果。那麼這些作用是經由何種生理變化來達成的呢?
top
預防凍傷的生理機轉
為了保護皮膚不致發生凍瘡,人體的局部血流會改變,稱為「不規則的變動反應」( hunting reaction ),這是湯瑪斯路易斯爵士所命名的。當冷卻過度時,會出現週期性的血管擴張,以維持足夠的血流,預防凍傷。
祗要不超過20分鐘或使皮膚的溫度低於攝氏10度的話,局部冷療是相當安全的。根據我們的經驗,用冰敷按摩很少發生凍瘡,因為皮膚的溫度一般不會低於攝氏14度;相反地,用乙基氯化物噴射時,可能使皮膚溫度降低到攝氏4度,因此發生凍傷的機會較高,這是在選擇冷療的方法時所必須注意的。
為了保護皮膚不致發生凍瘡,人體的局部血流會改變,稱為「不規則的變動反應」( hunting reaction ),這是湯瑪斯路易斯爵士所命名的。當冷卻過度時,會出現週期性的血管擴張,以維持足夠的血流,預防凍傷。
祗要不超過20分鐘或使皮膚的溫度低於攝氏10度的話,局部冷療是相當安全的。根據我們的經驗,用冰敷按摩很少發生凍瘡,因為皮膚的溫度一般不會低於攝氏14度;相反地,用乙基氯化物噴射時,可能使皮膚溫度降低到攝氏4度,因此發生凍傷的機會較高,這是在選擇冷療的方法時所必須注意的。
為了保護皮膚不致發生凍瘡,人體的局部血流會改變,稱為「不規則的變動反應」( hunting reaction ),這是湯瑪斯路易斯爵士所命名的。當冷卻過度時,會出現週期性的血管擴張,以維持足夠的血流,預防凍傷。
祗要不超過20分鐘或使皮膚的溫度低於攝氏10度的話,局部冷療是相當安全的。根據我們的經驗,用冰敷按摩很少發生凍瘡,因為皮膚的溫度一般不會低於攝氏14度;相反地,用乙基氯化物噴射時,可能使皮膚溫度降低到攝氏4度,因此發生凍傷的機會較高,這是在選擇冷療的方法時所必須注意的。
--
FROM 166.1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