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署提示:反对开设本版的用户,可回文发表反对意见。
在发表意见时,请写明理由,谢绝简单的无理由回文。
联署的具体模板,请参见本版精华区。
本申请获得初审通过的标志,为文章前显示 g 或 G 标记。
一、版面基本信息
1)拟用英文版名:ChildEducation
2)拟用中文版名:儿童教育
3)拟归入分区: 学术科学
二、版面说明
1)版面宗旨及讨论主题范围:
主题范围
1)儿童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学校教育
2)儿童心理学
3)亲子关系
宗旨
1)学习交流先进的儿童教育理念,分享家庭教育经验
2) 案例分析,集思广益,解决儿童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3)汇总一般规律和方法论,沉淀教育案例
2)对其他版面属性的期望及理由:
1)分类描述:学术科学
2)是否属于某个目录:否
3)是否提供附件功能:是
4)是否列入十大统计:是
5)是否记文章数 :是
6)特殊属性(可不填写此项,为默认状态)
1)是否读限制 是/否 默认否
2)是否写限制 是/否 默认否
3)是否不可re文 是/否 默认否
4)是否只读 是/否 默认否
三、申请人信息
1)申请人 ID:bloodflower
2)申请人是否曾经担任过本站的管理或非管理职务?若有,可否列举?
否
3)申请人是否曾参加本站[或原SMTH站]版主培训并取得资格认证?
否
4)申请人是否了解《水木社区版主管理办法·申请部分》,并符合其中
资格认定:
是
5)申请人是否承诺一旦开版成功,即担任版主:
是
6)申请人是否承诺一旦开版成功,将支持并接受站务委员会的管理:
是
四、申请人是否了解:
1)新开设或新恢复的普通版面应在通过复审后一周内,由版主在版面通
过 W->4 提交正式的制版方针:
是
2)新开设或新恢复的版面成立满 3 个月后,应由版主在版面与
BoardManager
版同时提交版面发展总结报告并申请通过新开期考核:
是
3)对于带有读或写限制性质的版面,版主应根据版面管理办法控制权限
的发放与收回,否则将可能被认定为失职或严重失职;同时,站务委员会对于
此类权限的管理具有最终决定权:
是
五、范文文件标题列表
【范文】儿童摔倒后,父母如何安慰孩子
【范文】像心理医生一样处理孩子的问题
【范文】夸奖在儿童教育中的吊诡之处
【范文】儿童摔倒后,父母如何安慰孩子
如果摔的很重,儿童,尤其是幼儿因为疼痛会选择立即大哭。
在确认身体没有大的伤害后进行语言安慰
“这个桌子太坏了,就是它绊倒了明明,踢他两脚吧”
“说过多少次了,你走路为什么不看路”
“不痛不痛,没事的”
“这个桌子太坏了,就是它绊倒了明明,踢他两脚吧”,帮助孩子推卸责任
“说过多少次了,你走路为什么不看路”,责备,归咎责任于孩子
“不痛不痛,没事的”
这个用的人比较多,孩子明明觉着很痛,“不痛不痛”的安慰其实是否定孩
子的感觉。
一旦真实感觉被否定,TA不会得到多少安慰的实际效果
建议的做法:
1. 肯定孩子的感觉:“摔的很重,很痛,是吧”
2. 再描述感觉都是暂时的,很快就会消失:“嗯,现在还痛吗?是不是比刚
才稍微不痛了点?”
案例:
早上,妈妈去上班了,孩子在哭着要妈妈,奶奶再不断的解释“妈妈要去上
班的,妈妈晚上会回来的,不用哭了”
孩子仍然在哭
爸爸在赶着整理东西也要去上班,孩子看着爸爸也要走了,哭的更凶了。
爸爸这时候蹲下来,说:你很伤心,你想念妈妈
孩子:是的
爸爸:你想要妈妈留在家里,和你一起玩
孩子(哭声变小):是的
爸爸:你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
孩子(停止了哭泣):可是,妈妈要去上班的
爸爸:是的
孩子:妈妈晚上会回来的
爸爸:对
孩子:爸爸也要去上班的
爸爸:是的
孩子:爸爸晚上也会回来的
爸爸:对
孩子:爸爸再见
爸爸:再见
这些看上去都是芝麻粒大的日常琐事,但是当孩子长大的时候
比如某天孩子放学回家后说:“那个老师布置这么多作业,就是个混蛋,我
讨厌上学,我再也不去学校了”
“我讨厌王小明(孩子的一个同学),我再也不和他玩了,下次见了他我要
掐死他”
这个时候多数父母面对愤怒狂暴的孩子,是无法认同肯定孩子的感觉了。
但实际上,这是同一类问题。
【范文】像心理医生一样处理孩子的问题
估计多数人极少去看过心理医生,因为这暗示着这个人有心理问题,甚至会
推出这个人精神有问题,或者即使看了心理医生也是绝对不能对外说的。
但凡去看过心理医生的,有说有效果,有说就是骗钱,很多说法。
从西方的美剧中,经常看到一个病人躺在一个沙发上,TA背后坐着一个心理
医生,然后就是病人在不断的唠叨,医生在漫不经心的回应,然后就是时间到
了,约下一次碰面时间。
前文所讲关于“关于如何安慰孩子”,其实是心理医生入门的基本素质,就
是肯定病人的感受,注意,肯定和认同是两个概念,肯定是确认其存在,认同是
表示觉着这种感受很正确
很多人认为心理医生很好做,很轻松,如果父母都能很轻松的帮助孩子解决
自己的问题,不妨可以学习心理医生处理问题的方法
首先一个病人过来找心理医生,肯定这个问题归属于病人,而不是归属于这
个医生,同样,下面的问题都是针对归属于孩子的问题
1. 沉默
孩子正在从事一项活动,如果保持沉默或者袖手旁观就表示接受孩子的行
为。
2. 嗯,哦,啊,这样啊
孩子:今天小明欺负我了
家长:哦
孩子:他推我
家长:啊
孩子:因为我拿了他的玩具
家长:这样子啊
孩子:我想是不是这样惹他生气了
家长:嗯
孩子:那我下次拿他东西的时候,他要再打我怎么办
家长:沉默
孩子:我想,他要是再打我,我就和他对打,他不能老是打人
家长:啊
孩子:但是,我估计我打不过他,我得想想其他方法
3. 你-信息
孩子:我再也不和小明玩了,我恨他
家长:你看起来对小明很生气
孩子:是的,我要打死他
家长:你非常生气
孩子:是的,他抢了我东西,还向我吐口水
家长:啊
孩子:(细节的描述)
家长:哦,嗯
孩子:至少,我可以选择离他远点
家长:嗯
总结:
1. 父母要肯定孩子当下的感觉
2. 父母尽量不要尝试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要相信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这样的模式有助于孩子不断的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积月累,孩
子的独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极大提高。
4. 父母不再需要纠缠在归属于孩子的问题中
【范文】夸奖在儿童教育中的吊诡之处
郑渊洁关于孩子教育的一个观点:“夸孩子,往死里夸,一直夸到他不好意
思做坏事”
我小时候基本是在父母的批评中度过,所以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相当认同。
豆瓣上有一篇文章“表扬的‘陷阱’”,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608399/
让所有的孩子做同一套题,题目的难度不大,孩子们足以应付。
结果,大家的成绩都很优秀。
于是,老师对A组的孩子夸奖道:“真棒!你们是聪明的孩子。”
同时,老师在另外的房间对B组的孩子说:“你们很努力,我看到你们在做题
时非常认真。”
“你洗衣服很仔细”“你画的直线很直”是父母放弃评价孩子行为的特权,
站在与孩子平等的心理地位上,对自己看到的孩子的美好行为作出赞叹和欣赏的
表现,以示对孩子的尊重。 而“你很棒”“你很聪明”是一些总结性的评价,暗
示着父母居高临下的权威和无可争辩的奖励权。
如果一个孩子做每件事情都需要赞扬来支撑,那问题就会愈来愈棘手
实际上,奖励权和惩罚权是父母权利的双生子,这里面都暗含着控制孩子,
而控制孩子来达到让孩子服从是不会长久的。
而父母们常常大量这种方法来改变孩子行为的,驯兽师也是用同样的方法训
练动物服从命令的。
“既不能表扬,又不能批评”,父母也太难做了吧。
建议的做法:
1. 表扬要具体说你看到的事实即可,比如“我看到你吃饭很小心,没有把饭
洒在桌子上”
2. 表扬要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而不是结果的重要性,比如“你花了很长时间
去准备这件事,而且在准备过程中你做了什么什么事情,你很用心,所以取得了
今天的成绩”
3. 用“我-信息”来表达父母的感受,这个可以避免评判孩子,比如“你去
倒垃圾了(事实描述),我很感谢你的帮助(我的感受)”
注:
“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一种方式,通常以“我”开头,比如“我很担
心,我很沮丧,我不是很愿意去做这件事”
这个只表达我的感受,避免了对他人的评判,不容易激起对方的防御和对抗。
“你-信息”:通常以“你”开头,比如“你真是很烦人啊”,“你看上去很伤
心”,“你-信息”不存在对错问题,在表扬中中尽量避免使用“你-信息”进行
评判,比如“你很棒,你非常优秀”这类话,他们的缺点和陷阱如前所述。
--
FROM 72.5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