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运用鲜明技巧的作品。
确如作者楚昕自己介绍,或者说袒露的,这个文本并不是创作给读者的——尽管这个故事是刘楚昕想讲给读者听的——而是一部写给文学比赛的评委们的“应试成果”。在文本中,我看到了《野棕榈》、《村子》、《河流引路人之死》等诸多以鲜明风格打开故事的作品的影子。尽管刘楚昕自言,其中很多都不曾看过,但他的确极尽所能地、很高超地运用技巧创出了这个成果。
这注定是一部会收获分化口碑的作品。只有被同一的节奏带动着翻开这本书的读者才会发出由衷的赞美,尚未进入节奏的则会如坠云里雾里的乱撞,有心无力的苦苦支撑勉力读完也是痛苦的,不愿重复的。
这节奏的主干,是一种关注,是对那段家国史、民族关系和小人物切片的复杂情感。
在如此闲适的周末,我显然并没有随身携带这样的特殊节奏。这自然不是《泥潭》的问题,所以我依然愿意推荐这本小说。
《泥潭》,对于读者了解、接触文学鉴赏与技巧分析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的价值意义,应该远高于其文本价值。
--
FROM 115.198.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