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再看红楼梦,我又觉得惜春也不错。
其实,惜春在文中的笔墨也不多,所以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太注意这号人。
后来啊,发现“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惜春”起名,便是暗喻,烘托出贾府荣枯盛衰的结局。
惜春是大观园最会画画的女生,可能因为我喜欢画画好的女生吧,所以很喜欢她的才华。
她是个很“冷”又孤僻的人,在大观园里和众姐妹关系也都一般,为了自保,都可以赶走她的贴身丫鬟,为了清白,可以与哥哥嫂子划清界限。探春都曾评价她“这是他的僻性,孤介太过,我们再傲不过他的”
也许入世的人看来,这种人太没有情商了,不会做人。但是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通透,我觉得她是一个一切尽收眼底,什么都心里有数的人,她用画笔画出了整个大观园最美好的年华,然后转身遁入空门,肯舍弃美好年华静心养气,见识超人。
她悲情又万缘皆空的结局为整个小说平添了几分空灵和玄虚的感觉。
我也很喜欢惜春,符合我时常就有的出世的心。
这几年每年上半年都会重新翻一翻红楼梦。这几年我个人的兴趣点更偏社会科学类,更关注这些问题。于是,这两年我再看红楼梦,又对两个角色有了颠覆性的看法。
第一个是李纨。以前我也对此人无感,因为看起来真的很没有存在感,即便在大观园里也是偏居一隅,默默的带着贾兰过着她的日子。
但我最近看红楼梦,竟然看出了她和王夫人的婆媳矛盾,看出了她俩都想为自己儿子(贾兰和宝玉)争贾府的爵位(当时的爵位在贾赦手里,贾赦有次半认真的说过爵位给贾兰也不错)的巨大利益矛盾;看出了王夫人夺了她本应该有的管家权,而给了自己侄女,而自己的侄女其实是贾家庶子的老婆(这是什么鬼)。
然后我不理解,王夫人为啥不爱自己的孙子,太不可思议了,相反,贾政对贾兰还是很关心喜爱的。(也许过几年,我又能看出这个梗的背后原因吧)
另外就是,李纨是荣国府贾宝玉这一代估计除了王熙凤外第一富婆,她的月钱是和贾母一个级别的,是贾府最高的,然后平时生活用度还不花自己的钱,全都存起来了。她还特别抠门(比如办诗社的茶点费都不舍得自己出),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最后贾府落败了,她和贾兰后来还能过得不错吧。
第二个是探春。年轻的时候,我还是比较喜欢探春的,有才华,绣工了得一手好字,诗韵也算是不错的,性格开朗豪爽,自强不息,而且在贾家第三代的女孩里算是比较优秀能干又魄力的,比如她和李纨管家期间的一系列改革,抄家之类的,是有目共睹的能干和果敢。喜欢探春这个角色的人也很多。
但我最近再看这个小说,却觉得她是一个受封建社会思想荼毒很深的角色,也比较势利眼,也或者其实这里面每个人都受当时社会思想荼毒较深,只是她身上的矛盾爆发点更多。她常年浸淫于封建伦理思想中长大,认为只有父亲和嫡母才是亲爹亲妈,姨娘即使是生自己的人那也是个姨娘。她只认王夫人才是她的母亲,而自己亲生母亲则是等级较高的奴才。
对于她真正的舅舅赵国基死了,她也是立足于封建伦理的制高点来处理丧银问题,维护了自己主子的尊严。
“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
我虽然能理解她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的伦理纲常,就是这样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但作为一个现代社会长大的人,真的就是对这样的不近人情只讲伦理的典型封建社会产物的女子爱不起来,可能这就是社会价值观的差异吧!
要下班了,以后有机会再说~
--
修改:xiaolvjiejie FROM 114.254.2.*
FROM 124.6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