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在说“少不读红楼”的话题,恰好我最近也又重读了红楼梦部分内容,所以我对这个话题也很有共鸣,下午闲来无事,随便说说吧~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每次读红楼梦对里面的人和事情的认知都是有变化的,喜欢的人物从小到大也是一直在变,真是一部神奇又宝藏的文学作品!
小时候,红楼梦在我家是禁书,当然,主要是我爸爸家那边的老古板思维,觉得这书是淫词艳曲,女孩子看了就会学坏…… 我大概小学四五年级开始看红楼梦的书,都是偷偷的看,有次在外婆家厕所里一边上厕所一边偷偷看,然后被我爸发现了,拼命捶厕所门,然后在外面骂得很难听——这件事留下了有关童年与红楼梦回忆中的最浓烈的一笔。
那时候看红楼梦的确是当爱情小说看,主要就是看“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的三角恋,比如经典的“我为的是我的心”,黛玉最经典的葬花吟…
在那个少女情怀都是诗的年纪,我也是一个多愁善感、悲春伤秋,内心极度热爱诗情画意的女生,那会儿自然最喜欢黛玉,喜欢她的仙女的神韵、西施的病容、出身于书香世家之家又成长于钟鸣鼎食之家的气质情态,更喜欢她率真又遵从内心的处事方式,当然最喜欢的是她的才情。虽然时至今日,她并不算红楼中我最喜欢的女子了,但是依旧觉得她是作品中最有诗意的,诗词造诣最高的女子。她最有名的是《葬花吟》,但我却最喜欢《桃花行》: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写尽了一个被孤独和哀愁笼罩着的少女的形象,这样的形象也深扎我的内心好多年!
大学以后,再看红楼梦,就没有那么关注情情爱爱了,更关注家族兴衰史、清朝显赫家族的生活起居的样式这些偏人文的内容。
比如荣国府的吃喝,寻常百姓家庭,吃个鸡鸭鱼肉虾便是好日子,但这些大鱼大肉的食材连荣国府的丫鬟都吃腻了,晴雯生病的时候要吃芦蒿,还是用面筋炒,今天吃个面筋估计不是什么难事,但是那时候做面筋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面筋炒芦蒿,虽是素菜但其实工艺很复杂,但通过一个二等丫鬟想吃的炒素菜,从侧面反映了贾家生活的极尽奢侈。
这个阶段,我最喜欢的女子也不再是黛玉(当然也还是喜欢),戏份并不多出场没多久就死了的秦可卿走进了我的内心。我觉得她虽然戏份少,但是真的很出彩。
首先,容貌上,“风流袅娜似黛玉,鲜艳妩媚又似宝钗”,说明集合了黛玉和宝钗两种美。
其次,性格性情上也是如此,她很能干,情商也很高。她虽然是宁国府中贾蓉的媳妇,但却是贾母心中“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在整个贾府中都人缘极好,连王熙凤那么势利眼又难弄的女人,都和她是朋友,看到她病入膏肓的时候流下了真心的泪水。她越过尤氏获得了宁国府的管家权,但尤氏对她评价也很高。
另外,她有着“治家”“治才”的才能,其实贾府里有着治家能力的女人并不多,掰着手指头算算,除了她,也就是贾母、王熙凤和薛宝钗。
最经典的是她死前给王熙凤托梦说的话,揭示了家族表面繁华实则岌岌可危的现状,预测了未来的走向,以及给王熙凤的几点警示和建议:大概是说一个家族永保富贵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想到若有一天不做官了,不再富贵了,该怎么办。
她提了几点建议,第一点大概是在祖坟旁边购置田产,一旦有人犯罪,家产全部充公时,祖坟上的田产是不能充公的,能保持家族落败后的生计问题。她很聪明的想到了应该趁着家里有能力的时候多置业,将来好有退路,这也是现代人的投资理论。第二点是要建私塾,专款办义学,要重视家族教育,即便贾家将来没落了,私塾的费用还是有的,贾家后代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将来也可以重振家族。重视教育在什么年代都是很重要的,能有这个认知作为那个年代的女性是很厉害的。第三点印象中是让大家都轮岗管家,这样每房都能对家里的资产心中有数,能够对家业有所掌控。
让我看到了这个女人的睿智和深谋远虑。但也正是她的多思、她的好强导致她多病,以致积郁成疾,不可救药,有点可惜!
在我二十几岁的年纪里,正是对生活充满憧憬向往和一股自然天成的冲劲,因此,喜欢这种全方位优秀的女子。
(未完待续)
--
FROM 124.6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