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认真真看完了写的每一个字,
确实有人间史诗的大气磅礴感,是一个家族百年发展史,
我们的祖先在大时代中辗转奔波,经历无数生死挣扎,生存艰辛,才让我们这些人可以享受现在的物质与文明啊
文字虽然是流水账式记录,可中间几笔对特别人物的记录很精彩传神,比如那几个泼辣强势的媳妇,让人唏嘘
而且有几处很典型的“朱氏幽默”,也把我看笑了~
不过,总体有一点点泛泛,如果完全展开,完全可以是小说里的《美国往事》,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朱大哥,恭喜你,不夸张的说,你的写作完全超出我的预期,你简直可以靠写作出道了~
等退休后,可以在写作上“大搞特搞”~
【 在 jjzhu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学创作纯属虚构,勿对号入座
: 年轻时候在老家过春节,每到除夕下午,村前的祖坟处都是鞭炮齐响,给祖宗烧纸的人络绎不绝,往往会有老头开始讲述家族的历史,给周围的小孩子们听。家族应该是明初从山西迁到了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某地,繁衍了十几代后,祖宗据说和人起了官司,那时候的官府也是吃完原告吃被告的,闹了个两败俱伤,倾家荡产。无奈举家迁到了现在的地方,投靠了岳父。岳父及其子孙肯定没想到迎客容易送客难,又是200多年过去,鸠占鹊巢的人数竟然超过了他们。后来他们就约定不再与我们通婚,一直至今。而且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他们那边同年龄的人的辈分一般会高过我们这边一到两辈,所以在上小学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发生矛盾时,爷爷辈的要求孙子辈的喊爷爷,然后孙子辈的把小爷爷打的哭着鼻子回家的情况。
: 我们这一支是祖宗的小儿子延续下来的,本来就寄人篱下又是幼子,分田地的时候肯定是不占优势的,所以一直应该是比较困难。到了我的曾祖,因为女儿缘薄,一直生了九个儿子才得到了一个闺女。孩子多地少,穷则思变,本来一个农民的他突发奇想做起了一个到现在都属于最暴利的生意—生产卷烟。从800里外的河南许昌拉来烟叶,烤烟,切丝,卷烟,包装,然后批发给十里八乡的小贩。在穷人普遍只能抽老烟袋的年代,细丝卷烟应该相当于现在的茅台和女士用的香水,是馈赠送礼的佳品,所以生意兴隆,很快就发达了起来,当然能从事手工业生产与儿子多也有关,采购,生产,销售,都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 ...................
--
FROM 221.22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