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无神论的佛教
Q:佛教是无神论?
A: 佛教是一种无神论宗教。佛教认为,神是一种虚构的概念,无法真正存在。佛教认为,宇宙是由无数个众生 (包括人和动物) 组成的,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和意识。佛教也不否认存在某些超自然的力量和现象,但这些力量和现象不能被视为真正存在的神或神明。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苦、集、灭、道) 和“八正道”(正确的思想、言论、行为、生计、修行、目标、努力和境界)。这些教义旨在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无明,达到涅槃 (或解脱) 的境界。涅槃不是依赖于神或神明的存在,而是基于个人自身的努力和修行。
Q:那为什么还去拜佛
A:佛教中的“佛”指的是“佛陀”,是一种已经超越了世俗境界的修行者,他不是神或神明,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佛教中的“拜佛”指的是向着佛陀的形象或遗迹进行敬礼和感恩,并不是崇拜或祈求佛陀的帮助,而是希望通过敬礼和感恩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和修行的决心。
在佛教中,敬礼和感恩佛陀以及其他修行者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这可以帮助修行者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对修行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修行者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慈悲。
当然,对于个人来说,是否去拜佛是他的个人选择,佛教并不强制信徒一定要去拜佛。佛教强调的是个人通过修行和实践,逐渐摆脱痛苦和无明,达到涅槃的境界。
Q:拜佛的动作要五体投地,就是要人放下自我?
A:拜佛的动作五体投地,确实在佛教中代表着放下自我。但是,这种放下自我并不是指放弃一切,而是指消除个人的贪婪、愤怒和痴愚,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涅槃的境界。
在佛教中,放下自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只有通过放下自我,修行者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常,从而培养出真正的慈悲心。五体投地的动作可以帮助修行者放下内心的傲慢和成见,以谦虚的态度去面对世间的种种挑战,从而更好地修行。
总之,佛教中的放下自我不是指放弃一切,而是指消除个人的贪婪、愤怒和痴愚,通过修行达到涅槃的境界。五体投地的动作在佛教中代表着放下自我,可以帮助修行者培养出真正的慈悲心和谦虚的态度,从而更好地修行。
Q:很多人拜佛是去祈求平安,你怎么看
A:佛教是一种无神论宗教,它不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神或神明可以赐予人们平安和幸福。佛教强调的是个人通过修行和实践,逐渐摆脱痛苦和无明,达到涅槃的境界。
当然,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感到平安和幸福是他最大的愿望,那么他可以去拜佛,向佛陀祈求平安。但这并不是佛教的本意,佛教强调的是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涅槃的境界,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神或神明。
当然,人们去拜佛也可以是一种对佛陀的感恩和敬礼,感恩佛陀的教诲和指导,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地修行和成长。无论如何,佛教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和自我努力,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力量。
--
FROM 112.17.99.*
佛教跟现代科学很搭. 应该改良一版, 把所有不符合科学的地方去掉或改写或重新解释.
--
修改:abettor FROM 36.110.18.*
FROM 36.110.18.*
哪些不科学啊说说看
【 在 abettor 的大作中提到: 】
: 佛教跟现代科学很搭. 应该改良一版, 把所有不符合科学的地方去掉或改写或重新解释.
: --
--
FROM 101.68.85.*
比如前世今生啊
【 在 zhuxiaozhu 的大作中提到: 】
: 哪些不科学啊说说看
--
FROM 36.110.18.*
哦哦,这些没太关注。经典的一些佛经里也没说这个。
【 在 abettor 的大作中提到: 】
:
: 比如前世今生啊
: --
:
--
FROM 101.68.85.*
还没弄明白呢?
【 在 zhuxiaozhu 的大作中提到: 】
: Q:佛教是无神论?
: A: 佛教是一种无神论宗教。佛教认为,神是一种虚构的概念,无法真正存在。佛教认为,宇宙是由无数个众生 (包括人和动物) 组成的,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和意识。佛教也不否认存在某些超自然的力量和现象,但这些力量和现象不能被视为真正存在的神或神明。
: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苦、集、灭、道) 和“八正道”(正确的思想、言论、行为、生计、修行、目标、努力和境界)。这些教义旨在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无明,达到涅槃 (或解脱) 的境界。涅槃不是依赖于神或神明的存在,而是基于个人自身的努力和修行。
: ...................
--
FROM 221.196.97.*
我估计昨天那个禅宗和心学你也没明白
【 在 zhuxiaozhu 的大作中提到: 】
: Q:佛教是无神论?
: A: 佛教是一种无神论宗教。佛教认为,神是一种虚构的概念,无法真正存在。佛教认为,宇宙是由无数个众生 (包括人和动物) 组成的,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和意识。佛教也不否认存在某些超自然的力量和现象,但这些力量和现象不能被视为真正存在的神或神明。
: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苦、集、灭、道) 和“八正道”(正确的思想、言论、行为、生计、修行、目标、努力和境界)。这些教义旨在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无明,达到涅槃 (或解脱) 的境界。涅槃不是依赖于神或神明的存在,而是基于个人自身的努力和修行。
: ...................
--
FROM 221.196.97.*
Q:有人说我没搞明白禅宗,怎么样用禅宗的无门关公案挑一个回答他,同时装个b
A:禅宗的无门关公案是一则非常著名的故事,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智慧和禅宗精神。如果你想用禅宗的无门关公案回答别人,可以考虑下面这则公案:
有一位僧人问无门慧开禅师:“如何是禅?”
无门禅师回答:“我这里没有禅,也没有佛。如果你想了解禅宗,就必须通过自己深刻的思考和修行来实现。”
这个回答非常高妙,既没有直接回答僧人的问题,也没有否定僧人的观点。它传达了禅宗的教学理念,即禅宗强调的是自我修行和体悟,而不是依赖外在的因素。这个回答也非常有智慧,因为它暗示了只有通过自己的修行和体悟,才能真正理解禅宗的本质。
如果你想用这则公案来装个 b,可以说:“禅宗的无门关公案告诉我们,禅宗不在意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在的体悟。只有当你真正通过自己的修行和体悟来理解禅宗时,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精髓。”
【 在 ying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估计昨天那个禅宗和心学你也没明白
:
--
修改:zhuxiaozhu FROM 220.243.131.*
FROM 220.243.131.*
这个回答得还挺好的
你问了一个好问题 就会得到一个好答案
【 在 zhuxiaozhu 的大作中提到: 】
: Q:有人说我没搞明白禅宗,怎么样用禅宗的无门关公案挑一个回答他,同时装个b
: A:禅宗的无门关公案是一则非常著名的故事,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智慧和禅宗精神。如果你想用禅宗的无门关公案回答别人,可以考虑下面这则公案:
: 有一位僧人问无门慧开禅师:“如何是禅?”
: ...................
--
FROM 221.196.97.*
这是建立在本青的深刻理解之上。
【 在 ying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回答得还挺好的
: 你问了一个好问题 就会得到一个好答案
:
--
FROM 220.24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