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觉得你这里的“美”理解成了形容词“美的”,是对于美的一种感觉,也就是审美了。
这里说的美,是指的美学中的“美”,是一个名词。
参考百度的一些信息。
美学(希腊语:αισθητικη;英语:Aesthetic)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
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美学概念,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也就是美学。
我们为什没有叫做:“感性学”呢?
汉字的"美学"一词却是由日本哲学家根据西文创译之后,回传我国的。
"美学"一词由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西周翻译过来的。
西周发表于明治5年的《美妙的学说》是东方第一篇关学论文。
所以,这个感觉,感性呢,马克思强调,人的感性,就包含对“美”的认识。
这个感性,这个是属于人的一个属性,附在人的身上的,所以我感觉,是人这个客体上面的。
一个人,没有了感觉,也就身上少了哪个东西,比如大脑缺陷,细胞受损等等,这个具体的存储应该是存储下来了。
比如磁盘存储的那些东洋大片,是以电磁的形式存在的,电磁应该是客观的,物质的了吧。
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形式的审美感知只有在超越粗陋的实际需要之后才有可能。
处在野蛮期的美洲部落的神话、传奇、诗歌、典礼上的歌唱、具有军事动员意义的舞蹈、装饰品的制作、贝壳珠带的色彩和图形、工具和武器造型上的对称等等,都是在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陋状态之后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尽管这时它们还跟生产劳动需要、公共事务管理和军事行动的需要以及巫术活动等等交融在一起,没有从生产的有用性中独立出来,但已经不是仅仅满足自然需要的手段;而是人的意志、智慧的物态化,人的精神感觉和情绪的再现,开始具有了人的自我欣赏的意义。从直接功利的观点看来,对象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它们的价值仅仅在于它们的有用性、它们的内部结构和质量。但当人类超出最初的自然的粗陋需要之后,形式就开始具有了独立的价值,通过它的外观而诉诸人的感官,于是便具有了美的意义。
“当人类超出最初的自然的粗陋需要之后”,那,美的:质,量 是存在的。是根据,同步的人对这个艺术品的独立价值来判定的,但是,有“权威”人士的评价,作为基础准绳。这个不能通过客观实用角度来衡量,有很强的主观性。
【 在 Talker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先反驳一下你第一条吧:美是客观的?
: 1.在物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事物,天然具有“美”这一属性。它可以大也可以小、可以重也可以轻、可以光滑也可以凹凸,可以稠密也可以稀疏,唯独没有“美”与“丑”,物质世界根本不care在你们人类看来我美还是丑。
: 2.如果按你所说美是客观的,那各个艺术品(比如你提到的音乐和文学作品)的美可以量化吗?可以排序吗?排序是客观公正的吗?对同一件物品,我感受的美和你感受的美是一样的吗?
: ...................
--
FROM 218.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