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是自我中心,沉浸在自己营造的逻辑闭环里。
为什么要有大师?就像我前面说的,如果学术环境好,人才光谱接近连续,我们就不需要去刻意营造“大师”概念。我不认为有什么理工科独有的或者中国人独有的评价体系。灯泡比蜡烛亮不是换个屋子或者换个国家就改变了的。今天,初中文化的老百姓连英语电影都能看,学术圈有什么不能跨国界比较的?不说英语的母语为德语,俄语,法语甚至印度斯坦语的学术人士不是一样在参与国际学术竞争么?我前面举的例子,北大SSCI一年也有1600篇文章发表,虽然没有挨个检查作者,我依然根据常识推测他们大部分是中国人。他们在非母语(依然是根据常识推测这些学术期刊不是汉语的)的学术竞争环境下依然为自己和自己的国家争得了荣誉。
部分文科生动不动就用鼓动情绪来替代逻辑思辨。丁仲礼院士本人是非常讲究逻辑的。他提出的是完全客观的标准:人均碳消耗,他并没有认为中国人比外国人特殊,反而认为不分种族国籍大家应该用同样的标准。怎么到你这里就要跟柴静一样搞中国特殊论了?
【 在 hut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还是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 第一你的大师标准是啥(不数论文的时代)
: 第二你心中的文科大师例子是谁(比胡适强的)
: ...................
--
修改:wclhc FROM 77.21.147.*
FROM 77.2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