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力有限, 谈一点自己现在的理解。抛砖引玉。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极大影响了后世的文化。禅宗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核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目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1.禅宗和中国古代文学。
2.禅宗和日本美学(物哀、幽玄、侘寂)
3.禅宗的现代性。
1.禅宗和中国古代文学。禅宗的核心观点‘应无所住’背后的基本逻辑是‘缘起性空’,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在历史上产生必定在历史上消亡,所以第一不必纠结,第二不能将‘心’建立在注定要消失的事物之上。慧能对这句话的阐释已经十分透彻,“住色生心,如云蔽天;不住色生心,如空无云,日月长照”。举个例子,苏轼本人受禅宗影响极深。“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典型例子。两层意思,第一,无论是暴风雨还是晴天,必定要消失。第二,建立在晴天之上的快乐,以及建立在暴风雨之上的痛苦注定要消逝,不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无风雨也无晴。浅显易懂好操作。
禅宗的影响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便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应无所住的言外之意是把自我放下,包括欲望、追求、执着、喜怒哀乐彻底全部地放下,放下自我之后的留白是对时空的谦卑的态度,意向高远,比较适合知识分子。第二层,虚无的美学观。禅宗到六祖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就是对待文字的态度,因为拘泥于佛经和文字和‘应无所住’相违背,对表达的影响就是‘屁屎尿’在佛教语言中的运用,在绘画中类似的是‘九相图’,这些都是对传统的一次反叛,是禅宗中的朋克,走向了虚无。第三层,禅宗的意象不拘泥于“绿林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的美好,也不拘泥于‘屁屎尿’和美人枯骨,进入回归本源、看山还是山的第三层。
--
修改:zhuxiaozhu FROM 183.137.66.*
FROM 125.1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