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也不知道所谓的“赶会”赶的是什么会,时间一般在夏天,每个镇为期10天左右。说是庙会吧,好像又没有传统庙会的那些内容。大概说说当时的情形吧。
1. 赶会是要占镇上最宽的一条大街的,我所在的县城只有十字交叉的两条大街,赶会占东西向的那条,赶会期间汽车是过不去的,好在当时县城一共也没几辆车。
2. 路两旁搭满了帆布棚子,棚子里卖衣服、卖布匹、卖日杂百货、卖拉面。当时还流行买布找裁缝做衣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棚子里摆着的一匹一匹的五颜六色布。
3. 当时拉面还算稀罕手艺,县城里平时没有,赶会的时候很多外地人来搭棚子卖拉面。看着一个面团扯几下就变成一碗面条,当时感觉挺神奇的。
4. 赶会期间有丰富的文艺活动,马戏、魔术、飞车走壁,都是表演团体自己搭大帐篷在里边表演。现在回想起来,马戏水平还挺高的,好像都是吴桥的马戏团。还有飞车走壁,小孩们骑个摩托车在大铁笼子上下翻飞,很是刺激,现在看不到了。还有最经典的花瓶女孩,女孩露个脑袋,身子在花瓶里,现在网上可以搜到很多解密视频。
5. 还有歌舞表演,肯定是谈不上艺术性了,看个热闹。后来几年,世风日下,歌舞表演出现了脱衣舞,十来岁的我看的血脉膨胀。舞台上有时候会露,有时候半遮半掩。还记得一个经典场景,舞女一边跳一边解内衣,观众瞪大眼睛盯着看,眼看解开了,舞女手一甩,里边还有一件。这创意我给满分。
6. 不管什么表演,去了当地要先给工商税务送票,我二舅是税务局的,所以那些年我基本没买过票。工商税务穿着制服可以随意进出,随意带人。
7. 因为是夏天,人们都喜欢晚上出门赶会,所以晚上大街上会挤得水泄不通。我经常和住的近的一个同学在晚上打个来回,不买东西,就是数一下一路上会遇到几个熟人,现在想想也是无聊的很。
8. 不管是搭棚子卖货的,还是表演魔术杂技的,包括脱衣舞女,都很辛苦,吃住在棚子里,夏天还会下大雨,棚子虽然不漏,但地上已经水流成河。
今天早上开车上班,阳光很刺眼,不知道哪被刺激到了,就想起了小时候的这些事。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相同的经历。
--
修改:dfsusb FROM 118.186.5.*
FROM 118.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