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三语,系指明人生之本,天性之原,人道之所由成,中庸之教之所由立。
而使学者推溯其源以得之也。故此三语实含有极精至微之义,不可不详说明之。
首言人之生而有性。性者,受于天,天命之所生,故性为天命。
但天何物耶?命何见耶?天何必命之以生,生何必受天命之性耶?
是不可不明白其故,且不可不因此语,而深思其义也。
人只知生而有身,父母所育而成。而不知未生之身,及未入母胎之前之何在也。
斯理固非常人所知,必待圣人而后明。
。。。。。。
夫欲明天命之性,必明天之本始,及人生之本原。
天之始也,以道而成。一太极也。太极自无入有,其有也,阴阳之气,以构万物之始。
故二五构精,形气始凝。于其始时,一气所生。故天出于道,而体为气,形为极,数为一,名为天,性为中。
人后天生,亦受斯气而赋形,受天之命而成性。故人性之体同于天,其名曰中,其状亦太极也。
盖造化无端,有分则万,还合则一。天出于道,人生于天,其理一也。于物亦然。
物之秉气赋形,同于人也。其性所受,同于道也。
。。。。。。
故未生之先,气居真境。既生之后,性随形骸。身死之后,神游来处。
此来去之情状,生死之殊异也。
故人生之初,即有良知。仁义之德,藏于心中。乾元之气,充于全体。天地之道,盈于吾身。
故圣人尽性足以知天,明生足以测物,修心足以成道。
凡行于仁义,志于道德,莫非致于己性,以通于天道者也。
。。。。。。
人之生也,往往知有形而忘无形。知情欲而失心性。知耳目手足之为吾生。
而不知天命性道之为生之本也。
故徇物逐情,往而不返。圣人忧之,始为之著其道,明其德,以立之教。
夫人同此生也,同此性也,同此道也。
。。。。。。
故中庸一书,以是三语明人生之本,性道之真,立教之旨,赅括无遗。
后之学者,于以见古人述教之意,及是书之义,不复茫然。
而于人之为学,不徒以文字之功为功,必也贯通天人之道,探究性命之原,表章教学之本,以赞绍尧舜禹汤文武授受之道,而传诸天下后世。
--
FROM 221.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