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文轩 我之“意境”与你之“深刻” (《草房子》自序)
西方文学现在的文学标准,也就只剩下一个:深刻------无节制的思想深刻。这既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标准,也是掌握话语权的专家学者们的标准。“深刻”这条狗追碾得人们撒丫子奔跑,往阴暗里去,往恶毒里去,往垃圾上去,往诸多变态行为上去,因为这里才有深刻,才有写作的资源和无边无际的风景。
那些以揭示人性的名义而将我们引导到对人性彻底绝望之境地的作品,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犹如深陷冰窖的作品,那些暗无天日让人感到压抑想跑到旷野上大声喊叫的作品,那些夸示世道之恶而使人以为世界就是如此下作的作品,那些对人类文明进行毁灭性消解的作品,我们真的需要吗?
就中国而言,在谈论一首诗,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说时,用的是另样的标准,另样的范畴:雅、雅兴、趣、雅趣、情、情趣、情调、性情、智慧、境界、意境、格调、滋味、微妙,艺术门道与审美境界。
2)薛伟 心理内容的行动与意义 (结构式文化动力团体基础理论三十讲)
我们大致把行动分成两种面向,一种是积极面向,一种是防御性的、抵挡性的想法。
积极面向
跟行动有关的想法,称为领悟性的想法,对应转化性的行为
是建立在对感觉的涵容或者接受的前提下,一个人之所以有想法,有感觉在推动。
内在有感觉,在思考层面上有想法呈现,当事人很清楚想法是基于哪些感觉而产生的,有事实作为基础。在客观事实基础上,对应哪些感觉,基于这些感觉,产生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能够转化这些感觉,不是一个抵挡,这个叫做领悟性想法,在感觉上有释然的感觉。
领悟性的想法促使人行动,去做摆脱困境的举动,或者一件事情,这个行动过程就叫做转化性行动。
抵挡性
防御性的想法,跟内在的感觉其实是断裂或者是脱离,有时是否认的。并不建立在直接面对内在感觉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想法,虽然其实他内在也有感觉,但是并没有仔细去辨认这是什么感觉,免得让他不舒服,想要摆脱、迅速摆脱。所以会有很多理智化、合理化的想法。
用“我知道了,123,到底发生什么了”,但是并不能产生他有效的行动,妨碍他达到三元的有效目标。有时听着好像有道理,但是并不能带给人内在的影响,内在的感觉层面上其实是空洞的。对本人来讲,虽然说出很多有道理的话,但其实无助于他在现实层面上,真的让他自己去发生一个变化。因为这些想法是悬空的,没有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反而是对那些感觉起到了抵挡的作用。我们称为防御性的想法,与之相关联的,是宣泄性的行为。它们往往是并行的。防御性的想法之所以出现,显然是为了抵挡内在的感觉,也就是彰显了,他对于这个感觉其实有点不能耐受,但是没有找办法去转化。其实光靠想法是抵挡不住的。理智化,如果能够把感觉统统抑制住的话,接下来就会变成躯体化。还有一种用想法抵挡不住的时候,又不愿意变成躯体化,就会变成行动化,付诸行动,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宣泄性行为。宣泄性行为其实会导致内在感觉的流逝,这些感觉其实对他来说很重要,他马上把它变成一种行动,不加思考,不太带有自己的感觉,变成了一个行为,反而阻碍了三元目标的真正达成。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区分,最重要的衡量还是看一个人的状态,有没有向着一个他所期望的,更加适应现实环境的方向去发生变化。具体化的指标就是,有能力去遵守规则,使用规则,获得身份等。
3)克里希那穆提 《谋生之道》
你必须亲自去发现什么是你爱做的事,不要从适应社会的角度来选择职业,那将永远使你无法弄清自己爱做什么。如果你真的爱做一件事,就不会有选择的问题了。你心中有爱,让爱自己去运作,它就会带来正确的行动,因为爱是永远不会追求成就的,它也永远不会陷入模仿中。发现你真正爱做的事需要很深的专注力及洞察力。不要从谋生的角度来开始做一件事,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爱做的事,你自然就会得到谋生的工具。一旦你发现真正爱做的事,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你就会有能力、信心和主动创造的力量。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爱做的是什么,你只好去做人人羡慕的这个那个,于是你就不会快乐,那个职业就会变成你毁灭自己和他人的工具。如果你热爱一件事,就无所牵挂。
--
FROM 218.6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