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活到现在不容易,无非想榨也榨不出来油水的糙汉子,连骗都没有人有兴趣骗,否则从小到大估计早被人骗得渣都不剩了。。。
古有名言:“引贼入室”“口蜜腹剑”“逢人三分话““无利不早起”“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人啊,就是这么一点点长大,衰老,逝去。。。
在时间的伟力前,不管你得意失意,古今中外,最后的结局其实都是一样的无可奈何。。。
其实人生本身也是如此,空就是通,通就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于这个世间眷恋的少了,执念也就少了,自然烦恼也就少了。留着无所谓偏执,走了也只是挥挥衣袖的洒脱~人死了什么都带不走,人活着也就无需一定要如何的偏执~
人在这个世间走一遭,回门手艺混口饭吃就当值回了船票,其他的既没这个本事也没必要折腾~
苦难过尽,难免心如止水,难以波动,一切如同浮云,所求无非晒晒太阳安度余生罢了~
冯友兰将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总共分为四个境界,从低到高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又称哲学境界,“宇宙境界”。冯友兰先生认为“概念就是境界”,“宇宙概念”就是“宇宙境界”。“宇宙 境界”是一个形而上的范畴,使人能够站在更高的观点上看待宇宙人生的 问题。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他们对于生死的见解,既无所谓生,复无所谓死;他们认为在社会之上尚有一个更高的全体——宇宙.科学家的所谓宇宙,系指天体、太阳系及天河等,哲学家的所谓宇宙,系指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会有其他的东西,个人绝对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
其实简单的说,一个孤立的系统,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系统会从有序向无序发展,从清晰向混乱发展,无论是空间,组织,个体,社会,社群都遵循相同的规律,这个就是熵增理论。
人类本身与社会宇宙一样,都是一种自然进化出来的逆熵的有序结构,新陈代谢是他存在的必然。而人类细胞的自我复制,就像不断的用复印机复制一张纸,必然会因为细节的差误渐渐失真最后崩溃,这是人类必然衰老乃至死亡的根源,谁都无法逃离这个宿命。
《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国人有稳定的情节,但市场告诉我们,什么都靠不住,唯一不变的只有道,也就是规律本身。因为道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所以道本身才是真正的稳定不变的真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人都是这个世间匆匆数十年的过程,生固然不足喜,死亦谈不上哀,不过顺其自然罢了~
中学语文课里有一个短篇,说猪脚留学法国学文艺,半夜读书肚子饿了就用油把切成一片片的实心包烤成焦黄,格外好吃。。。后来有一次我自己试了试,腻到反胃,突然觉悟,这作者哪里是吃实心包,那是吃不到肉只好用油水解馋啊,哪像我们现在的小孩,大块肥肉都嫌腻不清不想吃,何况残羹油渣呢。
其实人的欲望也是一样的道理,未必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多半是外界强加的信息素,当人不同的心境,自然心理欲望也有所不同,肉身皮囊,色相虚妄,如此简单事实而已.
真就是假,假就是真,得到与失去,都是一样无意义非实在。
人对他人的需求,往往是自己内心的折射,我从来不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因为这是我的设定,这辈子也无法自救了,很多时候,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并不想得到什么,而只是本能的想逃避孤独,所以就算得到了也没有意义,一开始,痛苦于孤独,慢慢的,习惯于孤独,最终就学会了享受孤独~
人生的意义,无非赚钱恰饭,不假他人,自给自足,自娱自乐,聊度余生最实在。生而为人,如此短暂,一切意义在生死面前都不是事,如此,难免领悟佛家养身,道家养心之术,为道日损,无道昏君~
这样的觉悟下,网文直白的刺激无力,帝王将相美人的故事也乏味,赚钱的数理化也无聊,反而难免对思想本身的文史哲有了兴趣~
朝闻道夕死可矣~只恨人生苦短~生有涯而知无涯~
禅宗高人提出了参禅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2.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