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有一句话,人们赚不到认知范围之外的钱。
而在谈情说爱这件事上,好像也是如此,人们欣赏不了认知范围之外的人。
其行为背后的逻辑,是价值观带来的认知差异。
当我们25岁左右开始择偶的时候,往往是价值观很模糊,认知世界的能力也有限,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不谙世事),然后又被父母逼着要着急结婚生子,就把自己的这一生匆忙交付出去了。恋爱踩过的坑还是太少了。当踩过的坑达到了一定数量以后,再把自己交付出去,其靠谱程度就相对而言要高一些了。
如果一个男生没有长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撩这个动作根本没有用。对我们这个职业来说,不带任何感情的逢场作戏只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只是图个轻松一点的氛围感,跟内核毫无关系。真正会让人动心的,一定是对方长在了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这是真的有毒,很难解的那种毒。
为什么这么说呢?
梅姨作为家庭主妇,日复一日的劳作,沉浸在音乐、浪漫的幻想中,保留了一颗少女心,她对爱情的认知是,一个温柔、体贴、周到、浪漫、有见识、有人生经历的这样一个男人,就长在了她的认知里了。所以男主正好满足了她对爱情的所有想象,她快速地沉浸其中,全然看不到那个将他捧在手心,虽然平淡,却一心一意为她付出的老公了。而他老公,就属于超出了这个家庭主妇的认知范围的一个存在。踏踏实实工作,让她不必承受社会压力,只需要安心在家。像男主角这样的男人,同事、客户都挺多这种类型的。但这种类型就没有长在我的认知范围内。因为仅仅是这样,是不够的。
可是浪漫的女人喜欢这样思考问题,她们觉得自己是所爱的男人生命中的最后一个。
而恋爱这件事,恰恰跟女人自己好不好看、身材好不好、是否有情趣、学识高不高,没有太多关系,它本质上还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是供需结构的问题。像温柔体贴周到浪漫还有见识有社会地位有钱的男人,在这个恋爱市场中,基本上可以说是顶级稀缺品,也就是供给远远小于需求。这样的一个单身男人,走到哪里,他随便发挥一下撩妹技能,就能手到擒来,关键在于他自己是否怕麻烦,以及是不是要选择这种饥不择食的约会策略。
所以梅姨哪来的自信去认为自己就是最后一个幸运儿呢?她能提供的除了浪漫的四天以外,能给这个浪子提供什么更多的回忆呢?毕竟人不可能是靠回忆活着的,难道这个浪子这四天以后从此就一心一意地活在对她的想念中了吗?这是多么荒唐而又可笑的剧情。
如果让我用四个字形容廊桥遗梦,我觉得“既当又立”就挺好的,女主人是既想少妇怀春,又想安定在家庭中得一个贞节牌坊,死后还把日记当成一生骄傲的回忆,作为遗产留给孩子们,试图让孩子们与自己共情,理解自己。这波操作很溜,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众多困在婚姻中看不清真相的女人。
假使一个真诚的人,真正爱上了一个人,应该是义无反顾的。是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从表面深入内里,最终完成了爱不爱的完整确认。而廊桥遗梦里,这三个步骤,充其量只完成了第一步。两个人能相爱,确认的程序先后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这些步骤是要有的,否则长久不了。因感性而起的爱恋,即便有孩子加持,最终在精神意志上也会动摇无数次,直到有一天走向毁灭。
所以梅姨,要么安心地跟着那个男人私奔,要么干脆一点承认自己头脑发热了四天,最后还是选择把心安在家庭里,如果是这两种情况,都是可以收获我的尊重的。
而对于女主这种做法,在我这,只有鄙视,绿茶总是这样的,一边维护着自己贤妻良母的形象,一边又幻想着跟自己的梦中情人私奔,既要又要还要,死后还要被人所理解。。。
另外,我也看不上这个男主角,明知道对方是有夫之妇,还在跳舞的时候,假惺惺地征求对方的意见,说,如果你想让我停止进一步,我是可以的。这种感觉有点像是,女的衣服都脱光了,对方竟然还在假意正人君子,说,如果你不同意我可以现在走人的。
总的来说,就这部片的内涵而言,我给的评价很低。这不代表我对真爱的评价很低,廊桥遗梦和真爱一点关系都没有,改成廊桥激情更合适。激情就是激情,真爱就是真爱。真爱可以始于激情,但别把激情当作真爱。
就婚外情而言,英国病人里男女主是相逢恨晚的,我至今仍然为他们的婚外情叫好。两人志趣相投,只是生不逢时,遇见的时候一方结婚了没有机会了,最后生死相随,我还是很敬佩的。
而真正让我尊敬的爱,其实是荒岛余生里的汉克斯的爱,深刻、内敛、隐忍而又隽永。我爱你远超过你所能够想象到的。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4.24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