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说的是招惹空姐的人都有神经症
是的,我很不客气
你们都有神经症,否则你们不会在发现一个人困难的时候,还不断的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包括S6这些人,我一般不轻易对个人下诊断,但是我看到空姐被那样对待
我非常生气,我觉着你们这些人都有较严重的神经症
否则你们不会干这么些无聊的事情,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为了证明对方是错的?
------------------------
我的第一个强迫症来访者基本已经好了,强迫症行为大幅缩减
我和她的母亲说,其实已经不需要再咨询了,下面扫尾的事情她肯定能够从容度过
但是她的母亲坚持说:再咨询两个月,保住胜利果实
我理解他们是被孩子的强迫症给整害怕了
我也没有坚持,继续再搞两个月就两个月吧,谁还会嫌钱烫手不成?
回顾整个过程,一个星期2-3次咨询,总共9个星期,差不多一共20多次咨询
这个咨询次数在合理范围内,不算多。
我用到了很多方法,但是核心思路并不是传统的弗洛伊德那一套思路,也不是温尼科特或者科胡特那一套思路,其实我用的是主体间性的思路
主体间性的意思是咨询师与来访者是互为主体的,而不是传统的单人心理学
主体间性强调治疗师和患者双方都是主体,都有自己的主观体验和心理世界。双方的主观体验在治疗过程中相互交织。例如,治疗师不能将患者仅仅看作是一个被分析的对象,而是要意识到自己在与另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主体进行交流。
这些都是拉康的思想,前面我说过很多拉康,大家明白我的起点从一开始就是从最先进的精神分析开始的。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我和我的来访者讨论的话题会非常的宽泛,我们压根不会去围绕强迫症去谈,因为强迫症压根不是问题的核心,我昨天和她聊的是她的恋爱的事情,和我想要打耳钉,耳廓耳钉的事情
如果你们做为孩子的父母,八成会觉着我这样的咨询师非常不靠谱
但是耳廓耳钉是一个关于生命活力的问题,这里面既牵涉到她的生命活力问题,也牵涉到我的生命活力问题。
这就是最先进的主体间性的精神分析思路,当两个主体在分享关于生命活力的时候
他们是在分享各自的体验,各自的向往,他们共建了一个心理空间,在这样的心理空间中,她自然会痊愈,这事说起来超级简单,但是要领会那种精神那种思路其实很难。
--
FROM 58.21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