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
J.K.罗琳和她的《哈利·波特》取得的成就就不用本青多言了,什么大英荣誉勋章啊等等,网上一搜一大把。即使用数据说话,书籍销量文学类单部作品人类史第一。抛开商业、社会影响力上的成功,单就“文学”这一专业来看,J.K.罗琳和她的《哈利·波特》也无愧于它们的成就,带英考试局已将《哈利·波特》列为中学生必读书目。
奇幻故事类型存在的意义,就是可以让我们像第一次看到的似的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一切。而把一个角色的身体变小,是将读者注意力引向角色和故事世界的好办法。事实上,作者在读者内心引发了突破性的转变,迫使他们以全新的方式重新思考角色和故事世界,读者突然直面那些日常生活中不以为意的潜在原则或抽象法则。
《哈利·波特》之所以选择了一帮小孩做故事的主人公,首要原因就在于奇幻故事的需要,把一个角色的身体变小,比其他故事技巧更能达到这个目的。其次,把一个角色变小还能让角色即刻变得更具英雄气概。比较早期的《拇指汤姆历险记》、《格列佛游记》里格列佛的小人国之旅、《指环王》里比人类矮小1/3的霍比特人等等,都采用了这种技巧。
在奇幻故事里,当角色必须从寻常世界前往奇幻之地时,作者必须找到一条两个世界之间的通道。在J.K.罗琳之前的故事中出现的有:兔子洞、钥匙孔、镜子(《爱丽丝梦游仙境》、《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旋风(《绿野仙踪》)、衣橱(《纳尼亚传奇》)、画作、烟囱、计算机荧幕、电视机等。J.K.罗琳找到的那条通道叫“伦敦国王十字车站9又3/4站台”。
前往另一世界的通道时所有故事技巧中最受欢迎的之一。有文艺理论认为找到这样一条独特通道,故事就成功了一半。本青几年前读过一本日本推理小说《镜之孤城》,也大受震撼!
罗琳不愧是大师级别的文学生,她懂得所有这些作家的tricks,并能完美演绎。
还是谈一条《哈利·波特》叙事上的重大改进吧,以让大家感受一下J.K.罗琳写作手法上的牛叉。在罗琳之前,从阿加莎(人类史书籍销量最高的作家)到托尔金,再到美帝最重要作家马克·吐温(看美帝排的影响美帝历史的100位人物,几户都是zz人物,马克·吐温是排名最高的作家,第15位),包括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都是让主人公踏上一段征程,沿途经历一个个案件,这种叙事有好处,那就是能带来行动和情节的多样性,缺点就是一旦主人公离开某地,这个案件就成为过去式,过去案件中的人物再难出现。J.K.罗琳对此进行了颠覆性变革,主人公不动,但还得保持行动和情节的多样性,怎么办?我让对手、敌手动起来,每个故事都派不同的敌手到主人公所在地。完美解决了之前叙事模式的所有缺点。
这样颠覆性的变革《哈利·波特》还有很多。
看看《哈利·波特》这深刻的主题、复杂的写作技巧(在本青视阈内,写作技巧上可能能与《哈利·波特》媲美的只有《红楼梦》和《尤利西斯》,《红楼梦》主题深刻性上不及《哈利·波特》,《尤利西斯》可读性太差),再看看人家取得的成就,怎么可能是儿童文学呢?!
不服可以来辩。但前提是你至少读过10本以上文学名著,其中,中国的四大名著中你得至少读过两部。
周知~
--
修改:Talker2020 FROM 117.129.52.*
FROM 117.12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