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原文载于《国际社会主义评论》(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第93期,作者杰瑞米·索耶尔(Jeremy Sawyer)2017年在纽约城市大学(CUNY)获得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心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译者已获得作者授权翻译本文,限于篇幅,有所删节。编辑过程中为方面阅读,注释从略,因篇幅较长,分为上下两篇刊发,此为下篇。
: “可以说,我们是通过他者成为我们自身的。这个原则不但适用于整个人格,也适用于每个【心理】功能的【发展】历史。”——维果茨基
: ...................
内在话语、语言式的思维以及意志
虽然成人也经常对自己大声说话,尤其在面对智力上的挑战或情绪上的困难的时候,但是私人话语一般会在童年后期经历衰退,而这正反映出原先有声的话语正在逐渐内化。最终私人话语会被彻底内化为无声的非语言式的内在话语,成为语言式思考、计划和自我管理的工具。维果茨基指出,内在话语在语法上是“缩略”和“折叠”的,可能一个内在词语就能引出一整个想法、概念或者分析。他还假设内在话语具有“对话”性质——一种自我对话。这种性质呼应了社会性对话一来一往的特点,而内在话语正是由社会话语内化而成。话语和思考这两个原本在幼儿身上完全分离的过程,通过这个内化进程辩证地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语言式思维这种强大的认知工具。对此维果茨基曾说:“话语并不仅仅是发展完全的思维的表达。在思维转变成话语的过程中,思维也经历了重构。话语并不表达思维,是思维在话语中才得以完整。”
社会-历史心理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语言不仅影响思维的内容,还构成了普遍的思维和意识的交织结构本身。鲁利亚是这么说明语言式思维对人的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的:
人类甚至可以谈论“不在场”的事物……调整它们的关系来为高度复杂的创造性过程提供基础……这些编码让人类能够超越直接经验得出结论,而结论的客观性却能与直接感官经验数据相当……逻辑编码让人类从感官向理性跨出了一大步。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们来说,这一转变与非生命物质向有生物质的转变同等重要。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大卫·列斯布里奇(David Lethbridge)也写到内在话语的衍生影响:
社会话语的内化让我们能够事先规划、从多个视角检视、制止或者鼓励某个行为,说到底,就是能够客观地对待行为……人类行为不再只是反射行为和无思维行为,而变成了有意识的行为……在文化和历史中创造出的符号体系被内化为意识系统,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主动活动的核心人格结构,或者简单地说,意志(volition)。
“意志” 问题本是哲学和神学的领域(而行为主义则完全抛弃了这个领域)。在追溯了意志的社会发展后,维果茨基宣告:心理学再也不需要依赖理念论的推测了:
令人惊讶的是,传统心理学竟然完全忽略了这个可以被称作“掌控自己的反应” 的现象。为了解释“意志”,他们求助的是奇迹或者精神因素对神经运作过程的干预。
--
FROM 124.12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