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清华大学博士生专题学术论坛“纳米科技”参会报名通知
“2007清华大学博士生专题学术论坛”将于2007年6月9日8:30在清华大学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四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纳米科技”。
届时,我校物理系长江特聘教授、国家纳米中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薛其坤院士,我校工程力学系博士生导师冯西桥教授,中科院金属所首席研究员、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福会主任将应邀做论坛特邀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所长欧阳钟灿院士,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彭练矛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中心主任郭林教授,清华大学机械系王昆林教授、清华大学微电子所陈炜教授、清华大学精仪系叶雄英研究员、清华大学材料系林元华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物理系姜开利副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将会参加博士生报告并参与讨论及为博士生报告做点评和指导。清华校内材料系、化学系、化工系、精仪系、机械系、微电子所、航空航天学院、物理系等至少8个院系的博士生将参加论坛并做博士生报告,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也将参会并介绍各自的研究成果。
论坛还特别安排了参观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实验室的环节。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大楼于2002年5月14日奠基,2003年7月建成。中心大楼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12,920平方米。地下为设备层。大楼一层现有900平方米超净间,拥有先进的微纳米尺度制备和表征设备,形成微纳米尺度材料与器件的加工平台。二层是供研究课题使用的实验室。三层为纳米测试平台;四层为图书资料、学术交流与会议中心。纳米中心大楼集纳米材料与器件的制备、测试、研究和开发,以及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身,为纳米科技的各个环节提供一个先进的开放式研究环境。
论坛所有的博士生报告将参与评选优秀博士生报告,获得优秀博士生报告的博士生将得到丰厚的奖品。由于参与论坛的老师和同学较多,为了保证参会者的座位和论坛材料,请有意向参加论坛的同学提前报名,以便组委会制作论坛胸卡等资料,请将您的姓名、学号、专业、联系方式等信息于6月6日下午20:00前发至论坛组委会信箱 yjsbgw@tsinghua.edu.cn 。
参与学术活动,感受学术氛围,“2007清华大学博士生专题学术论坛”期待您的参加!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
2007年6月
附件1:特邀报告专家介绍
(按报告顺序排序)
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和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物理系工作学习近8年。1999年至2005年任中科院物理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在材料物理相关领域发表的论文被引用超过1300次,2004年因全同纳米团簇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年12月16日,41岁的薛其坤教授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并且是技术科学部“新科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高/低能电子衍射、光学探针以及各种表面分析手段研究各种金属、半导体表面晶体结构/化学性质、异/同质结薄膜外延和低维纳米结构的生长动力学和控制。在微电子工业上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合物半导体GaAs和GaN生长表面的两维晶体结构、光学性质以及相关异质结外延中应力释放问题、InAs/GaAs量子点的形成机理和稳定性、纳米团簇的生长、C60/C84/C70在半导体上的薄膜生长等研究中做过比较系统的工作。最近和以后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稀磁半导体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和自旋注入、低维纳米结构的磁性和在自旋电子学中的应用、量子效应对低维纳米结构电子性质的影响(比如催化)等。
发表SCI论文90余篇(包括11篇Phys. Rev. Lett.、16篇Phys. Rev. A/B、10篇Appl. Phys. Lett.和4篇英文特邀综述文章或书章节),文章被引用1000多次(两篇代表性文章PRL94和PRL95分别被引用215次和126次)。
冯西桥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0年7月,1991年7月和1995年3月,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导师余寿文教授)。1997年9月~1999年4月,获联邦德国洪堡奖学金,在Darmstadt工业大学力学研究所和荷兰Delft工业大学任洪堡研究员。2001年8月~至今, 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任教授。冯西桥主要从事材料的宏微观力学的研究工作,包括脆性和准脆性材料的宏细观损伤与断裂、纳米尺度力学、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材料与结构的宏细观塑性安定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与管道的破前漏技术等方面。冯西桥在细观损伤力学、断裂力学、本构关系、纳米力学等领域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经验,已发表和接受待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专著2部(《损伤力学》和《准脆性材料细观损伤力学》)。曾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999)、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2000)、联邦德国洪堡奖学金(1997–19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2000,与高华健合作)、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1995);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1996)等奖励。
王福会
中科学院创新项目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高温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高温腐蚀与表面工程研究,首次提出高温合金通过纳米化实现自防护的概念,并成功地发展了抗氧化和热腐蚀的纳米涂层,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温防护涂层,王福会主任多次被邀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2002年在美国第十一届国际先进材料制造大会上的邀请报告“抗高温氧化和热腐蚀的纳米晶涂层”被评价为“是解决传统涂层老问题的创新方法,可能会成为高温涂层领域的新的研究方向”。王福会教授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993年获国际材料联合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奖、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首届优秀青年称号、2001年获中国科学青年科学家奖、2005年获中国优秀博士后称号。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多次获863纳米专项、863国防专项和国防科工委配套项目的资助。发表论文25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20余篇,被引用650多次。此外,他还兼任哈尔滨工程大学特聘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大连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担任《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主编,国际杂志《Anti-Corrosion Methods and Materi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and Product Technology》和《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编委。
附件2:博士生报告人员及报告题目
报告人 单位 报告题目
邓斐 航院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有效热导的影响因素
王文超 材料系 载能离子束制备铁磁性Ru纳米粒子
王天 材料系 制备工艺对多层陶瓷电容器用纳米晶陶瓷性能和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那 娜 化学系 催化发光阵列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应用
宋成 材料系 Co掺杂ZnO稀磁氧化物的局域结构与磁性
闫贺 精仪系 基于金纳米颗粒表面增强拉曼效应的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
王瑶 材料系 铁酸铋基薄膜制备及电性能研究
张强 化工系 碳纳米管阵列的大批量制备
甄玉花 材料系 (K,Na)NO3基无铅压电烧结中的晶粒长大行为: 纳米晶粒自组装
吴彬 机械系 MCMB/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机械性能
谢会东 化学系 Bi2WO6和γ-Bi2MoO6的微波水热合成和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吕瑞涛 材料系 填充-Fe碳纳米管的电磁性能研究
谭苗苗 精仪系 利用DEP和流体驱动的碳纳米管组装研究
宗瑞磊 材料系 Fe-Ag互不固溶系合金薄膜的XANES研究
刘毅 化工系 双壁碳纳米管(DWNT)的受限生长行为研究
张毅 材料系 BaTiO3-NiFe2O4叠层薄膜生长
文胜平 材料系 应变率对纳米Ag/Co多层膜硬度的影响及塑性变形不稳定性研究
注:北航的博士生报告还没有确定题目
--
FROM 59.66.104.*
附件(33KB) 专题论坛参会报名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