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7/25/content_3263478.htm “煤变油”一哄而起 十余省份计划投资1200亿
www.XINHUANET.com 2005-07-25 13:46:46 来源:经济参考报
由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一路飙升,迫使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在我国,争论
了若干年的煤制油技术,也终于要产业化了。近日,中国第一个煤制油工业化装置项
目正式开工。但令人担忧的是,各地“煤变油”一哄而上,还没见着成效,恐怕又将
造成新一轮的资源浪费。
能源趋紧催生“煤变油”项目盲目上马
2004年以来,国际油价节节攀升,自去年初的每桶30美元一路上涨,至今已突破
60美元大关,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变得越来越敏感。
一面是国际油价飙升,供应趋紧;一面是中国需求猛增,石油进口量大幅上涨。
“能源危机”又让人们感受到能源替代产业发展的紧迫性。在以煤炭资源为主的
我国,曾备受置疑和争论的“煤变油”战略浮出水面。去年8月,中国第一个煤制油
工业化装置在内蒙古开动建设;今年初,中国第一个“煤变油”试水企业神华集团宣
布中国“煤变油”已经突破核心技术,迈出了产业化的关键一步。这些信号犹如一剂
“兴奋剂”注入长期犹豫不决的“煤变油”投资市场,各地政府、企业都在伺机而动
。
几乎在每一个有煤炭规模化生产的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在谋划上马“煤变油”项
目,除列入国家“十五”规划的内蒙古、云南、黑龙江、陕西之外,山西、山东、甘
肃、贵州、安徽、河南、新疆等地都跃跃欲试,国内数得出来的大型煤业集团也基本
都进行了“煤变油”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大部分项目已经提交了“可研报告”或者
“预可研报告”。
据业内人士估计,中国目前在建和拟建的“煤变油”项目已达1600万吨,计划投
入的资金额高达1200亿元。今年国家正着手制订“十一五”规划,很多省份都试图将
“煤变油”项目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煤变油发展才刚起步,就已显示出一种无序的发展状态,基
本上只要有发展规划,就可以宣布将启动煤变油项目,以致对各地煤变油投资的实质
情况,市场难有准确判断。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院长杜铭华等
专家指出,在一些地区,对资源的炒作因素已胜过煤化工产业实际发展需要,一些企
业明知项目上马可能性极小,却依然以“煤变油”的名义圈占资源,以此为要价,实
际目的是采矿。
发达国家为何没有选择“煤变油”
中国并不是世界上最早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即使目前,中国的技术也还
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因素。而技术成熟、资金雄厚的发达国家,却没有发展煤变油产
业。
事实上,“九五”末期,在我国“煤变油”就已经“热闹”了一阵,但正是出于
对风险和技术的考虑,当时也仅停留在“喊得多、做的少”的阶段。直至2004年,有
关企业和地方才对“煤变油”战略有了新的认识,对“煤变油”战略持积极态度的神
华集团副总经理张玉卓认为,“煤变油”在中国的产业化前景非常乐观,快速增长的
能源需求、多煤少油的资源禀赋和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都是决定中国“煤变油”
战略的必要条件。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除南非掌握成熟的“煤变油”间接液化技术并进行工业化生
产、马来西亚和新西兰建有小型天然气液化工厂之外,其他国家基本上都没有进行大
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而实际上包括德国、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都掌握着成
熟技术,他们为什么没有选择“煤变油”这条替代能源发展道路呢?
张玉卓说,关键是经济上能不能站住脚。日本、德国、欧洲国家等或是因为不具
备煤炭资源优势,或是因为煤炭市场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等过高,发展煤变油技术根本
不具备竞争力。但技术成熟、煤炭资源丰富的美国,为什么不发展“煤变油”呢?
2002年神华集团曾与美国能源部支持的一家研究机构签定协议,开展两国煤炭液
化对比经济分析项目。2004年这一项目告成,结论证明中国发展煤变油远比美国具有
现实性。
据分析,在两国建设煤制油工厂,以2000年的美元价格计算,美国需投资35亿美
元,而我国只需要投入20亿美元;其次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原料和劳动力,同样以2000
年的价格计算,美国原料煤价格为20.5美元,中国神华集团的原料煤价格是10美元;
劳动力人工成本,美国这类工厂的工资支付大约为每人每年10万美元,而我国是10万
人民币。张玉卓说,这样测算下来,美国煤制油生产成本每桶将超过30美元,而在神
华集团不会超过20美元,投资成本测算对两国产业政策选择指导显而易见。
我国已掌握较为成熟的煤直接液化技术
2004年8月25日,世界上第一套“煤变油”直接液化装置——神华集团“煤变油
”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工,这是中国煤变油第一次从实
验室装置真正走上工业化生产的项目。据张玉卓介绍,这一项目总建设规模为年产油
品500万吨。
据了解,世界上煤变油发展有两种主要的技术分支,一是直接液化,二是间接液
化,两者的区别是要不要把煤全部做成合成气,如果要做成气就走了一个中间的过程
,因技术差别决定了两种产业路线。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最早在国内进行煤炭直接
液化的技术研究,上世纪90年代末,煤炭研究总院与日本、德国和美国有关机构合作
,对黑龙江依兰、云南先锋和内蒙古神华的3个煤直接液化工业示范项目进行可行性
研究。
目前除神华项目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生产建设阶段,其它两个项目因融资等原因
,还没有实质性进展。
张玉卓介绍,中国目前已掌握了较为成熟的煤直接液化技术。在煤炭间接液化方
面,目前南非Sasol公司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合成技术,并早已实现工业化,南非建
有3座间接液化厂,年处理煤炭4600万吨,产品760多万吨,其中油品占60%。国内神
华集团和宁夏煤业集团两家企业正在和南非Sasol公司进行技术和商务谈判,引进其
成熟的煤间接液化合成技术,在陕西和宁夏建设两个年产300万吨油品的项目。这一
谈判成否,将直接影响今后我国煤变油技术引进的方式。国内煤间接液化技术研究也
有相当突破,山东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都在煤炭间接
液化F-T合成工艺研究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分别都已经建成年产千吨级和万吨级合成
油工业中试装置。
“煤变油”是高风险产业须高度重视
虽然中国“煤变油”产业已开始呈现其日渐清晰的产业轮廓,但是若把“煤变油
”放到国家能源格局中通盘考虑,目前依然还有太多的问号,反对声也一直不绝于耳
。中国选择煤变油能源替代发展战略,究竟有多大的成功机率?
煤变油是技术、资金、人才高度密集型的产业,诸多专家提出,面对国内已经开
始出现的煤变油投资热潮和已显现的无序状态,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产业的高风险性
。
首先,项目面临着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目前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分析
,煤变油项目都不成问题。低油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年国际石油价格还将持
续上涨。但是国际原油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相当大,而煤变油工业化生产项目
从立项到生产大约需要5年时间。5年后的油价谁能预测?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
资风险。
根据测算,如果国际油价跌破20美元,煤变油项目将全面亏损。
其次,“煤变油”还面临国内煤炭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曾提出,煤变油在中国发展不具备可行性,以
一种稀缺资源去替代另一种稀缺资源,是要付出代价的。
近年来国内煤炭井口价格从20、30元上涨到240元,翻了近10倍,业界认为今后
一段时间还将持续上涨,这将给“煤变油”项目带来压力。张玉卓指出,在目前的情
况下,中国煤变油产业毋庸置疑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业。第一个“煤变油”项目之所以
落户神华,是因为神华在资源配置、煤矿开发、电厂配套、炼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各
个环节都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换句话说,神华目前用于“煤变油”项目的煤炭坑口
成本仅为每吨100元左右。神华集团的下一步的煤变油战略只有都具备了以上这些条
件才会考虑,否则就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很可能工厂建成了却不得不面对长期亏损的
局面。
最后,还有国家的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风险。
目前国家还未正式出台“煤变油”行业发展规划,煤变油产业能否在“十一五”
期间列为国家重点工程,除神华集团之外的第二个煤变油产业项目将花落谁家,哪些
省区将列入国家战略布局,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张玉卓说,煤变油是高风险和战略性的投资项目,国家应考虑建立产业发展基金
,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不仅可以支持产业发展,还可以平抑风险,当油价跌破每桶18美
元时,可以从产业基金中补助,使企业保持微利状态。
基于以上这些风险的考虑,专家提出,国家煤变油产业发展一定要积极、稳妥实
施。各地政府在发展煤化工战略时,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按照一体化要求,在有相当工业基础的地方,煤炭、电力、化工等联合布局;二是制
定吸引优势企业参与油品开发的政策;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建设
;四是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并各方面的技术力量,为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五是
统一资源配置,包括煤炭、水、土地等资源。煤变油的工业用地比较大,一般是上百
公顷或是几百公顷;对煤炭和水资源的配置,南非公司是保证50至100年的用量
,我国也要保证在较长的时间内有资源用。(记者 王丽 李舒 丛峰)
--
FROM 166.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