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3年第2期
中国化工和石化业近期发展现状与进展
钱伯章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201208)
摘要:中国化学品市场销售额现已位居世界第4,不久将超过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三
大化学品市场。“入世”以来,反倾销力度明显加大,化工园区建设速度正在加快,
石化扩能开始走向经济规模,跨国公司全方位投资中国石化业,中国化工和石化业正
在融入世界、走向世界。
关键词:化工 石化 现状 进展
“入世”一年多来,中国化工和石化业发生了重大变化,化学品市场在世界上的
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化学品产量持续增长,化学品进口的年均增长率近10年来占据
世界首位,中国加入WTO时有关的承诺已开始兑现,中国化工园区的基地化、规模化
建设正在加快,外商外资全方位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烯烃及其下游衍生物
装置正在向规模化经济演化,中国化工和石化业已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
域的开放、竞争和发展的新阶段。
1 化学品市场和地位不断提升
1.1 化学品市场位居世界第4
2001年世界各地区化学品市场销售额分别为:欧盟4 600亿美元,美国4 550亿美
元,日本2 400亿美元,亚洲(不包括日本)为2 000亿美元,欧洲其他地区为1 000
亿美元,拉美为500亿美元,世界其他地区为500亿美元。中国化学品市场2001年市场
价值达到1 088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9.7%。世界前三位最大的化学品市场是美国、
日本和德国,1998年起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化学品市场,增速接近法国。
1994年以来,中国化学品市场翻了一番,前5年内年均增长率为9.7%,按此速度
增长,中国将很快超过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三大化学品市场。2002年上半年,德国化学
工业仅增长了1%,而中国增长迅速,62家最大的化工企业2002年上半年销售额增长了
6%,同时进口继续快速增长,2002年上半年石化产品进口增长16.6%,达到189亿美元
。
1.2.化学品产量持续增长
中国近年GDP增长率分别为1999年7.2%、2000年8.0%、2001年7.3%,2002年预计
达7.0%,2003年将达7.4%。中国GDP预计2005年超过英国,2015年将超过德国,成为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国。近年中国化学品生产的增速大多超过GDP增速,
据2002年1-7月化学产品产量统计,化肥为21 644 kt,同比增长12.3%;塑料为7 562
kt,增长9.5%;纤维为5 429 kt,增长20.1%;纯碱5 654 kt,增长11.6%;烧碱4
636 kt,增长11.6%;乙烯2 986 kt,增长5.2%;洗涤剂1 890 kt,增长2.5%;农药
545 kt,增长21.0%。
中国62家最大的化工企业2002年上半年总产量增长12%,产值达到468亿元,这些
企业总销售额增长6%,达到422亿元,总利润增长1%,达到9.3亿元。但前6个月以来
,这些企业中有18家利润下降,总亏损5.70亿元。
中国塑料行业增长最快,2002年上半年聚丙烯产量增长近10%,达到1 800 kt。
聚丙烯消费2001年增长14%,达到5 300 kt,进口增长27%,达到2 100 kt,预计2002
年需求将增加到5 800 kt。
中国"十五"期间聚乙烯自给率将从约50%提高到66%,聚丙烯自给率将从64%提高
到71%。中国聚乙烯进口量现占世界贸易量30%、聚丙烯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40%。预
计到2010年,中国乙烯需求仍将存在缺口,乙烯需求量将从2002年11 000 kt增加到
2006年18 000 kt、2010年25 000 kt,而国内乙烯供应量将从2002年6 000 kt增加到
2006年9 000 kt、2010年13 000 kt。需求缺口将使中国继续加快发展石化工业。
1.3 化学品进口位居世界第5
中国化学品能力增长仍滞后于需求增长,中国现是世界第5位化学品进口国,2001
年中国占世界化学品进口量5%。据统计,2001年占世界化学品进口份额较大的国家分
别为:美国占12.5%,德国占7.5%,法国占6.5%,英国占5.3%,中国占5.0%。20世纪
90年代,中国化学品进口年均增长率居世界首位,达到16%,而全球化学品贸易平均
增长率为7%。
2 入世承诺开始兑现
中国加入WTO,签署了化学关税协调协议(CTHA)。按CTHA规定,到2004年底,
WTO成员国将使基础化学品和医药关税降至零,化学中间体关税降低至5.5%,其他化
学品关税降低至6.5%。中国按照CTHA削减关税涉及到进口化学品的70%。中国入世前
化学品关税平均为14.7%,2004年后将平均降至6.9%。中国将取消所有化学品(除塑
料和化肥外)的进口配额制。中国还签署了与WTO贸易相关联的知识产权公约,外国
公司的专利权将进一步得到保护。除化肥仍在政府控制之下,外国公司将可进行绝大
多数化工产品的进出口经营。
随着关税的降低,中国化学品进口随即增加。2002年上半年,中国石化产品贸易
赤字增加10.5%,进口增长16.6%,达到189亿美元,出口增长3.9%,达到97亿美元。
中国加入WTO和关税减让,加速了中国石化工业融入全球化的步伐,也吸引了外
商在中国的投资。2002年前7个月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22%,达到295.4亿美元,
外商直接合同投资增长了35%,达到543亿美元。据世界著名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最近
公布的FDI信心指数表明,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有吸引力的外国直接投资目
的国。
充分利用WTO规则,采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成为中国入世后必须面对
的新课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的各种反倾销和贸易壁垒增加,截至2002
年10月,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提出反倾销案510起,涉及4 000多种商品,累计
涉及金额高达160.5亿美元,其中与化工产品有关的占到1/3。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中
受反倾销影响最大的国家。
2002年1-9月,我国反倾销共立案调查16起,其中12起针对化工产品。2001年反
倾销立案6起,全部在化工行业。反倾销调查项目包括丙烯酸酯、己内酰胺、赖氨酸
、邻苯二甲酸酐、聚酯短纤维、聚酯切片和丁苯橡胶等。如2002年上半年国内TDI(
甲苯二异氰酸酯)市场价格受进口产品冲击出现较大滑坡,对产于美国、日本、韩国
的进口TDI进行反倾销调查,沧州大化是国内该产品的主要生产商,产品价格的大幅
度下跌,使该公司2001年亏损2 347万元。聚氯乙烯(PVC)的大量进口,也使国内价格
走低,中国进口PVC年价值约达10亿美元,2002年3月底我国对来自美国、日本、韩国
、俄罗斯和中国台湾省等进口的PVC进行反倾销调查。2001年7月以来,PVC市价已低
于国内公司生产成本,相关上市公司遭受严重打击,氯碱化工、沧州化工、北京化工
等企业业绩大幅滑坡,2002年持续亏损。2002年8月,中国对从德国、韩国、荷兰、
英国和美国进口的二氯甲烷征收反倾销税,2002年12月,我国又对原产于韩国、马来
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进口丙烯酸酯实施反倾销措施。
无论是被国外反倾销或在国内提出反倾销,对相关上市公司经营状况都会产生重
大影响。若在国内反倾销获胜,相关公司将受益。如2002年5月,我国对原产于韩国
的涤纶短纤维反倾销损害调查初步裁定,已造成实质损害,征收反倾销税后,为国内
化纤企业夺回市场,使国内化纤市价回升。对PVC反倾销调查以来,使PVC市价上升到
6 000元/t,比2001年的低谷4 600元/t上涨了30.4%。市场经济也是法制化经济,我
国加入了WTO,也就引进了国际惯例和全新的法律。入世后,我国产品原有的国际市
场份额将受到严峻挑战,甚至遭到更多的反倾销乃至反补贴起诉。2002年11月,我国
开始实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标志着中国初步建立了贸易壁垒调查制度
,化工和石化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已在积极建立之中。我们要学习和掌握WTO的有
关法律和我国的入世承诺,不断增强我国化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3 化工园区建设加快
中国对化学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推动了外商在华投资力度的加大。中国化工园
区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这些化工园区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江苏
的长江两岸沿线地区(南京、南通、张家港、泰兴、无锡、常州等),浙江的宁波、
上虞地区,广东的珠海、茂名地区,福建的泉州以及天津、北京、山东等地,已初步
形成了以高新技术、高附加价值、高功能化产品和深加工为特征的现代化化工生产园
区。
位于上海漕泾的上海化学工业园区,除与BP公司合资的赛科石化大型裂解项目外
,还吸引了其他一些重要投资:聚氨酯、聚碳酸酯和涂料项目等。在23.4 km2的园区
内已到位的投资超过了80亿美元,园区期望吸收投资250亿美元。毗邻化工园区的上
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未来发展将与上海化学工业园区紧密相连,与外商建立合资企
业是其发展策略之一。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业也吸引了世界级化学公司
前来投资,空气液体/Praxair合资企业建设一体化的工业气体联合装置,Vopak公司
建设散装液体终端,Katoen Natie Sembcorp公司建设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奥督工
业公司(Ondeo Industrial Solutions)设计和管理水处理设施。另一家化工园区股
东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将在园区浅海小岛上建设大规模液体化学品散装终端,以停
靠50 kt级船舶,化工园区内设有20 kt级泊位。
上海化工园区计划完成的第一批项目之一是拜尔公司的颜料和涂料装置,该装置
已于2002年6月建成。11.5 kt/a聚异氰酸酯装置定于2003年投产,并将扩能至20 kt
/a。到2008年,拜尔在漕泾的涂料和颜料业务总投资将达1.1亿美元。巴斯夫公司将
建设四氢呋喃和聚四氢呋喃装置。上海漕泾化工区2002年累计投资额超过了73亿美元
。
南京化学工业区最终面积将达45 km2,现有的扬子石化公司(YPC)650 kt/a乙
烯改扩建项目、下游装置和公用设施都将归入园区。第一阶段26 km2的4 km2已签约
,包括BOC和YPC的工业气体合资企业,YOC与Shaw集团合资的管道组装工厂,南京红
太阳农药公司,以及卡搏特(Cabot)公司与YPC合资的碳黑企业。南京化学工业区还
将投资100~200 kt/a醋酸乙烯装置、40 kt/a聚甲醛装置、50 kt/a甲基丙烯酸甲酯装
置和100 kt/a瓶级聚酯装置。南京化学工业区第二阶段19 km2区域将发展大型乙烯项
目。长江岸边将兴建50 kt级港口码头。
上海化学工业区和南京化学工业区为周边地区发展化学工业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
用。例如,广东茂名石化工业区计划在邻近茂名石化公司乙烯联合装置所在地开辟13
.5 km2园区。四川省也计划建设中国西部的化学工业城。
在南京和上海之间,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园区--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区(张家
港)正在崛起,园区占地13.8 km2。业已运作的装置有雪佛龙菲利浦斯化学公司100
kt/a聚苯乙烯(PS)装置,陶氏化学公司正在建设胶乳和环氧树脂装置,以及与旭
化成合资的聚苯乙烯装置也已投产。张家港的港口设施为散装原料以及成品分销和出
口创造了良好条件。
珠海海港工业区迄今已吸引投资22亿美元。BP公司350 kt/a精对苯二甲酸装置将
于2003年投产。良好的海港条件将使其成为中国南部的化学工业基地和后勤中心。海
港工业区内的高兰港为国家一级深水港口,拥有良好的港口设施,包括几个化学品泊
位。Vopak公司也计划投资建设两个50 kt级泊位和贮罐设施,预计年处理量可达980
kt。海港工业区多方吸引投资,除高兰石化港区外,还安排了南津湾石化贮罐区、
南水精细化学工业区、锦州加工区(发展纺织印染加工和机械制造)以及格里和南水
工业园区(化学品的轻工业加工)。园区内其他装置包括马来西亚Sinar Mas集团的
精炼棕榈油装置和珠海平莎海外公司中国农场,以及新加坡Gold Coin集团的动物饲
料和食用油加工厂。
位于长江畔的中国精细化学工业泰兴园区计划发展特种化学品生产,集中反映精
细功能化学品的特色。近期的外商投资有:SNF(中国)絮凝剂公司的丙烯酰胺、聚
丙烯酰胺和四价氨盐装置,阿克苏-诺贝尔MCA泰兴公司的25 kt/a单氯乙酸(MCAA)
装置。该中国精细化工泰兴园区现面积为20 km2,正在投建的几个项目将使土地占有
率提高到50%。园区最终面积将达40 km2。因泰兴有良好的MCAA、HCl和烧碱原材料供
应,荷兰Noviant集团也将在此投资。
位于上虞的浙江杭州湾精细化工区计划发展精细化学品产业,项目开发第一阶段
包括21 km2,通过围堤,占地可扩大到105 km2。该园区的开发拟使每平方公里每年
产出效益达10亿元(1.24亿美元)。上虞化工区历来是中国颜料和染料领先的生产地
,上虞生产的分散性染料占中国生产能力的40%和全球生产能力的25%。现已有10多家
染料公司在浙江杭州湾精细化工区投资设厂,另有80家其他公司生产,产品包括医药
中间体、生物化学品、工业表面活性剂和水处理化学品。第一开发阶段的2/3已到位
,到2003年3月,总共将有90多家公司在此运作。
中国各地化工区的加快建设为外商寻求发展提供了商机,也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
展提供了良机。
4 石化企业走向经济规模
中国正在建设世界级石化联合装置,一些石化企业也在使乙烯裂解能力扩增至世
界级规模。现已采用最新技术,与几家外国公司合资建设几套大型石化联合装置,新
建和扩建项目完成之时,将使关键化学品对进口的依赖度大大减小。
第一项中外合资大型项目是南京的扬巴(巴斯夫-扬子石化)一体化石化联合企
业,该项目已于2002年第2季度投入建设。联合装置中环氧乙烷/乙二醇、丙烯酸及酯
、低密度聚乙烯和羰基醇的最后合同已于2002年6月签署,至2002年7月,项目总投资
已达14亿美元。600 kt/a乙烯及下游装置将定于2005年投运。
上海化学工业区由BP、中国石化和上海石化合资的上海赛科石化公司大型项目也
于2002年底投入建设,900 kt/a乙烯装置采用鲁姆斯公司工艺技术,乙烯联合装置将
于2005年第1季度投产。
雪佛龙菲利浦斯化学公司与兰州石化组建大型乙烯联合企业未获成功,中石油又
在寻求海外伙伴合作,拟在大连化学工业公司所在地建立投资数十亿美元的石化联合
企业,该项目将由世界规模级乙烯装置和衍生物装置组成,可望成为中石油第一套中
外合资企业,拟于2010年底建成。
壳牌与中海油和广东投资发展公司合资的惠州大型项目包括800 kt/a乙烯和相关
装置,可望2005年投产。
埃克森美孚化学、沙特阿美和福建石化公司将在福建惠安合资建设600 kt/a乙烯
联合装置,已于2002年底投入建设,乙烯装置设备供应商包括鲁姆斯、哈里伯顿KBR
和S & W公司,装置定于2006年建成。
埃克森美孚化学公司在中国的第二套石脑油裂解装置将是广州的1 000 kt/a乙烯
项目,可望2008年建成。
台塑集团在2010年也将在亚洲建设一套裂解装置,该公司原拟在台湾麦寮地区建
设的世界规模级石化联合装置计划,可能移址宁波,该装置乙烯能力为1 500 kt/a,
将堪称是世界单系列裂解装置最大规模。台塑集团也计划在宁波建设300 kt/a PVC装
置。
另外,陶氏化学公司将于2010年以后在天津拟建的乙烯装置将扩增至1 000 kt/
a。
中国也在实施乙烯装置的扩能改造。上海石化已于2002年4月使一套400 kt/a裂
解装置能力扩增至700 kt/a。采用中国石化工程公司开发的工艺技术建设的200 kt/
a PP装置也已投入运行。到2005年底,上海石化计划进一步实施的扩增项目,将使乙
烯、聚烯烃和纤维原料能力分别提高到1 000 kt/a。
扬子石化公司也于2002年8月扩建了其裂解装置,乙烯能力从400 kt/a提高650
kt/a。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能力也翻一番,分别达到400 kt/a。
齐鲁石化公司乙烯能力将由450 kt/a扩增至720 kt/a,与扬子石化公司项目一样
,采用鲁姆斯公司提供的技术,该项目现在设计中,新增能力将于2005年投运,同时
规划了乙烯衍生物扩能。不久,齐鲁石化将投产20 kt/a丙醛装置和5 kt/a二环戊二
烯装置。齐鲁石化还与伊斯曼化学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将生产羰基醇和增塑剂,羰基
衍生物联合装置将于2004年底投产。
以上三项乙烯扩建改造项目均采用鲁姆斯公司和中国石化技术公司联合设计的新
型高选择性裂解炉。中国入世增强了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公司采用竞争性技术的
需求。中国石化与鲁姆斯联合开发的乙烯回收技术工艺包将于2003年初在天津石化公
司进行验证。
中国许多裂解装置规模太小,缺乏进入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现已有一些装置规划
进行改扩建。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通过增设两台鲁姆斯SRT裂解炉,将使乙烯能
力由140 kt/a扩增至220 kt/a,定于2003年完成。并计划进一步扩增乙烯和衍生物装
置能力,使独山子石化能力达到世界级规模。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于2002年底增设
两台60 kt/a S-W裂解炉,将使乙烯能力翻番,达到240 kt/a。中石油其他的较大型
乙烯装置也在继续扩能,大庆石化公司将使乙烯能力由450 kt/a扩增至600 kt/a,定
于2003年9月完成。吉林石化公司将使乙烯能力由380 kt/a扩增至600 kt/a,2004年
完成。
在下游领域,装置规模也在向规模化演化,如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计划使其PE
能力扩增70 kt/a,大庆石化公司将建设300 kt/a PP装置。
5 跨国公司全方位投资中国化工和石化业
跨国公司对中国石化业的投资涉及到石化业的方方面面,既涉及到工程建设领域
,也涉及到工业气体领域和仓储辅助设施等各个领域。从1982年建立第一个化工合资
企业到1995年底,中国批准兴建化工"三资"项目约7 000余个,外商直接投资80多亿
美元。近年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至2002年底,仅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菲
纳埃尔夫、杜邦和拜尔6家公司,在华投资额已超过100亿美元。未来5年,这6家公司
还将再投入125亿美元以上。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可靠的贸易伙伴和安全的投资地。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发展和中国加快吸引外资的步伐,对双方都起到了双赢和互动
的效果。
5.1 承包石化装置建设
鲁姆斯公司投资中国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建设的第一套世界规模级乙烯装
置(北京燕山石化公司)采用了鲁姆斯技术。此后,鲁姆斯在华实施了80多个项目。
目前,中国乙烯的约60%和苯乙烯的60%均采用了鲁姆斯技术。鲁姆斯参与中国大型石
化联合企业建设,包括中国石化燕山、扬子、上海和齐鲁石化公司以及中国石油独山
子和抚顺石化公司。
鲁姆斯参与中国石化工业组建合资企业和技术联合体/开发联盟,最大的合作是
与中国石化联合开发乙烯裂解炉和烯烃回收技术,鲁姆斯也与中国石油联手开发丙烯
生产技术。中国石化已采用了12台联合开发的裂解炉,乙烯总能力达1 200 kt/a。
鲁姆斯承包的合作项目有:上海赛科石化公司乙烯和乙基苯/苯乙烯单体(EB/SM
)装置,鲁姆斯设计的900 kt/a乙烯装置将于2004年底投产,届时将成为亚洲最大的
同类装置,设计的500 kt/a苯乙烯装置也为世界最大装置之一。鲁姆斯还为该乙烯联
合装置设计丁二烯抽提和烯烃转化单元装置。赛科石化项目大部分设备在国内采购,
但特种设备和大型压缩机、专用设备、裂解炉部件、换热器、大型机泵和塔器内件均
需进口。
鲁姆斯现在中国已承包7个项目,包括扬子石化、齐鲁石化和独山子石化的乙烯
装置扩建,以及上海石化增设裂解炉。这些乙烯装置(除独山子石化采用鲁姆斯SRT
短停留时间裂解炉外)均采用鲁姆斯与中国石化技术公司设计的高选择性裂解炉。
2001年,雪佛龙-鲁姆斯公司向中国技术转让和设计了异构脱蜡装置,鲁姆斯还
参与吉林石化公司乙基苯装置的160 kt/a扩能改造,此外,中海油-壳牌石化公司建
设的550 kt/a乙基苯装置也将采用鲁姆斯技术。该公司还在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商
洽,拟技术转让其Novolen PP技术。
5.2 投资通用塑料工业
中国通用塑料需求不断增长,2001年五大通用塑料进口已突破千万吨,达到10
920 kt,比上年增加80.8%,创下进口量历史最高记录。五大通用塑料进口量分别为
:PE(HDPE、LDPE、LLDPE)4 110 kt、PP 2 106 kt、PS 1 368 kt、PVC 1 910 kt
、ABS 1 426 kt。预计到2005年,五大通用塑料进口量将分别达到:PE 6 000 kt、
PP 5 000 kt、PVC 2 000 kt、PS 1 600 kt、ABS 1 500 kt。预计中国五大乙烯合资
项目投产后,可新增PE 2 270 kt、PS 300 kt、PP 790 kt,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为此,跨国公司继续投资中国通用塑料业。
巴斯夫公司在南京的扬巴苯乙烯公司拥有180 kt/a PS装置,雪佛龙-菲利浦斯公
司在张家港拥有130 kt/a PS装置,Styron亚洲公司(陶氏化学和旭化成的合资企业
)在张家港的120 kt/a PS装置也已开工,继陶氏化学和巴斯夫之后的世界第三位PS
生产商阿托菲纳公司将在南海石化联合企业兴建300 kt/a PS装置。BP公司将在上海
赛科石化联合企业兴建300 kt/a PS装置。发泡聚苯乙烯(EPS)生产商He-Qiao化学
品公司在中国东莞建设120 kt/a EPS装置,定于2003年中期投产。
韩国LG化学公司在天津已拥有240 kt/a PVC装置,又计划在2003年初将其生产能
力提高到340 kt/a,该公司的中期计划是在2005年在中国扩展到640 kt/a规模。台塑
集团也在宁波建设300 kt/a PVC装置,定于2004年建成。LG化学公司加快扩建中国ABS
项目,LG甬兴化学公司(LG和甬兴化学公司75/25的ABS合资企业)于2002年10月完成
宁波75 kt/a ABS能力,使其总能力提高到225 kt/a,LG计划到2004年底将使ABS能力
再增加200 kt/a,该项目原定2006年完成。奇美公司到2005年将使镇江125 kt/a ABS
装置能力翻番;韩国锦湖(Shinho)石化公司拟使其韩国安阳的50 kt/a装置移至中
国常州;台湾化学和纤维公司在宁波建设240 kt/a ABS装置;台湾Taita化学公司计
划在珠海建设50 kt/a ABS装置。
中国聚氨酯制品产量2000年已增加到920 kt, 2005年将达到1 070 kt。预计2005
年消费量将达到1 400 kt。中德美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共建异氰酸酯项目正在加快进行
。投资10亿美元的一体化异氰酸酯综合生产装置包括三家独立的合资企业。一是年产
160 kt MDI(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装置及其原料苯胺和硝基苯装置。由巴斯夫公司
、亨斯迈公司、上海氯碱化工公司、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中
国石化上海高桥石化分公司合资建设。二是年产130 kt 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及其
原料硝酸和二硝基甲苯生产装置。由巴斯夫公司、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中国石化
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化分公司合资建设。三是由亨斯迈公司和上海氯碱化
工公司合建一套MDI加工装置。装置建设可望2004年投产。拜尔聚氨酯(上海)子公
司也将在上海化学工业区投资12亿欧元独资建设380 kt/a异氰酸酯装置,包括230 kt
/a MDI装置、150 kt/a TDI装置,同时建设280 kt/a聚醚多元醇装置。
台湾荣昌化学工业公司看好祖国大陆热塑性弹性体(TPE)市场,拟在江苏省丹
阳投资1 800万美元建设TPE装置,并计划在5年内挑战全球TPE龙头壳牌公司地位。
5.3 投资工程塑料生产
目前我国工程塑料自给率不足16%。2001年我国通用工程塑料消费量已达420 kt
,今后增幅将达10%。外商看好在华的工程塑料业投资。
中国聚碳酸酯(PC)总产量不足1 kt,国内需求量高达70 kt。拜尔投资4.5亿美
元,参与上海漕泾聚碳酸酯项目建设,拜尔提供90%资金,上海氯碱化工股份公司持
股10%。50 kt/a PC装置将于2003年投产,2005年完成二期工程,生产能力达到100
kt/a,并拟进一步扩增至200 kt/a。
近年来,我国聚甲醛消费量迅速增加。预计2002年我国聚甲醛需求量达到110 kt
,2005年、2010年需求量将分别达到150 kt、200 kt。鉴于国内现有装置技术水平低
,经济指标落后,达不到规摸经济,日本宝理塑料公司、三菱瓦斯化学公司和塞拉尼
斯公司Ticona分公司将合作投资1.28亿美元在江苏省南通建设60 kt/a聚甲醛装置,
计划于2004年建成投产。杜邦公司和旭化成公司也在张家港联合投资聚甲醛合资项目
,初期产量为20 kt/a,并逐步增加到60 kt/a,定于2004年投产。西班牙Formol Derivados
公司将拟投资中国40 kt/a聚甲醛项目。
中国是继日本之后亚洲第二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树脂模制品材料市场,
但中国大都依赖进口,中国需求年增长率高达10%,远高于世界3%增长率。三菱合成
纤维公司和丸红株式会社在南通组建了80/20的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合资企业,40 kt
/a装置将于2003年建成。
LG化学公司在广东投资1 160万美元建设工程塑料掺混物装置,该装置将生产20
kt/a掺混物,定于2003年3月投产。到2010年,将使该装置能力扩增至50 kt/a,并
计划于2010年在中国建设第二套50 kt/a掺混物装置。三家主要的工程塑料生产商―
―GE塑料、杜邦和拜尔公司占据全球工程塑料掺混物大部分市场,到2010年,LG化学
公司将在工程塑料掺混物市场中排名世界前三位,其工程塑料掺混物能力将从现在120
kt/a扩增至400 kt/a。在中国的新建装置将可满足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中国市场的需
求,据中国工程塑料协会预测,到2005年,中国工程塑料掺混物需求量年增长率为15
%,到2010年为10%。需求量将从2000年440 kt/a增长到2010年1 400 kt/a。Schulman
公司也投资740万美元在中国东莞建设独资的塑料掺混物装置,产品主要供应薄膜和
包装用户,也服务于汽车市场。初期生产能力为18 kt/a。
5.4 投资化纤和原料市场
氨纶(也称Spendex纤维)是近年快速发展的高弹性合成纤维。中国将成为世界
最大的氨纶弹性纤维市场。未来5年中国氨纶将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跨国公司
纷纷看好这一市场,加大氨纶及其原料聚四氢呋喃的投资力度。
旭化成公司将在杭州建设Spandex纤维新装置,初期能力为1.3 kt/a,最终达到
5 kt/a。新装置将由杭州旭化成Spandex公司运作。这家新公司将于2003年4月开始生
产,初期投资为2 500万美元。
韩国晓星公司在嘉兴合资建设4 kt/a规模的氨纶厂,已于2001年底建成,生产、
销售差别化氨纶,产品30%外销。2003年计划增产8 kt/a,预定在2003年初投产,如
果计划完成,晓星氨纶嘉兴公司将成为投资总额1.3亿美元、总生产能力12 kt/a的中
国最大的氨纶企业。
杜邦也在上海投运4 kt/a氨纶装置,并计划在中国再建设7 kt/a氨纶装置。
至今我国氨纶生产所需聚甲氢呋喃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巴斯夫公司已宣布将在上
海漕泾化工区建设世界最大规模的四氢呋喃/聚四氢呋喃装置,聚四氢呋喃装置能力
为60 kt/a,四氢呋喃装置能力为80 kt/a,拟于2004年投产。两套装置将为中国迅速
发展的氨纶市场提供原料。
荷兰DSM公司和中国石化合约组建合资企业DSM南京化学公司(DNCC),DSM纤维
中间体公司持股60%,中国石化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持股40%。DNCC收购南京化学工业公
司60 kt/a己内酰胺装置,该装置于1993年投产,采用DSM公司HPO技术。该合资企业
将采用DSM公司最先进的HPO plus技术,使己内酰胺产量提高到140 kt/a。中国是己
内酰胺消费大国,2001年消费量达460 kt,年均增长率约7%。
BP公司在珠海的350 kt/a PTA装置将于2003年初开工投产。BP也计划与中国石化
在上海赛科石化联合企业中建设一套PTA装置。另外,吉玛公司在绍兴和仪征的两套
聚酯短纤维装置将于2003年上半年建成。
5.5 投资精细化学品领域
精细和专用化学品业的利润率大大高于其他石化业,中国有广阔的精细和专用化
学品市场,外商继续加快投资。
世界著名的精细化学品生产商德固萨公司迄今已在中国投资4 000万美元,其22
个业务领域中已有16个进入中国市场。该公司正在筛选中国11个可能的地点(包括上
海、无锡、南京)建设特种化学品联合企业。
阿克苏·诺贝尔公司聚合物化学分公司与韩国Keum Jung公司在华组建有机过氧
化物合资公司。该公司将在宁波建设过氧化物新装置,生产甲乙酮过氧化物、环己酮
过氧化物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该装置定于2004年投产。另外,阿克苏公司在中国泰
兴25 kt/a单氯乙酸(MCAA)装置也已投产,装置采用阿克苏专有技术。泰兴装置的
投产满足了国内需求。阿克苏公司是世界最大的MCAA生产商,MCAA用于生产羧甲基纤
维素、农药、巯基乙酸和其他精细化学品。阿克苏在中国有15套生产装置,涉及该公
司业务三大领域(化学品、涂料和医药)。14套装置为50/50的合资企业。
伊斯曼化学公司与齐鲁石化公司组建合资企业齐鲁伊士曼精细化工公司,将利用
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135 kt/a丁辛醇装置的副产品――异丁醛为原料,在淄博建设生
产Texanol酯醇成膜助剂和TXIB(2,2,4-三甲基-1,3-戊二醇二异丁酸酯)增塑剂装置
。该装置定于2003年投产。这是继伊斯曼与扬子石化兴建热熔胶用石油树脂项目之后
,伊斯曼公司在华的又一投资举措。该合资装置建成后,伊斯曼公司上述两种产品的
全球生产能力将提高20%。
三菱合成纤维公司对在中国生产二甲胺及其衍生物二甲基甲酰胺(DMF)进行了
可行性研究。该公司将在常州与新亚化学集团公司合作于2004年生产25 kt/a二甲胺
装置和30 kt/a DMF装置。巴斯夫公司也计划于2004年底在南京石化园区建成30 kt/
a DMF装置。
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在中国有15套生产装置,涉及该公司业务三大领域(化学品
、涂料和医药),14套装置为50/50合资装置,该公司在中国销售额已达3亿欧元。最
近又在苏州中国涂料中心建设涂层树脂装置,将生产丙烯酸、醇酸和氨基树脂,计划
2004年投产。另外,在泰兴的25 kt/a单氯乙酸(MCAA)装置也已投产,MCAA用于生
产羧甲基纤维素、农药、巯基乙酸和其他精细化学品。
5.6 参与工业气体生产与销售
中国工业气体总市场约为1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4%~5%,并且仍快速增长。20世
纪90年代工业气体市场增长速度近14%,主要用户是石油化工、金属、玻璃制造业和
电子工业。现在,全球所有的主要工业气体公司均已入驻中国。
BOC公司在中国已有16个合资企业和8个全资公司,拥有员工1 800人,在中国的
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在南京新建的合资企业是BOC迄今在中国的最大投资,BOC与扬
子石化于2002年4月组建合资企业――南京BOC-YPC气体公司(BYG),BYG的客户包括
扬子石化现有的装置和新建的扬巴一体化石化联合企业。到2004年,BYG将在第一阶
段投资1亿美元,BOC收购扬子石化现有的三套空分资产,并另建空分装置,为当地市
场生产2.6 kt/d气态氧和2 kt/d气态氮及液化产品。
Technip-Coflexip公司与扬巴石化公司(巴斯夫-中国石化合资企业)合约,将
在南京投资6 000万美元建设合成气装置。该装置将生产羰基合成气、CO和氢气,用
作石化联合装置各下游用户原料,计划2004年建成。
5.7 涉足石化仓储业
Vopak公司现在中国有三处终端设施,进一步拓展的主要项目之一是上海漕泾化
学工业区。Vopak在宁波63 500 m3终端设施中持有37.5%股份;在岚山与中国化工进
出口总公司合资的107 800 m3终端中,持股60%;在福建省202 500 m3厦门Paktank公
司终端中持股40%。
Vopak已与上海化学工业区开发公司(SCIP)组建50/50合资企业,投资建设和运
作225 000 m3工业化学品仓储设施,该终端占地50 hm2,到2010年将扩大到700 000
m3。Vopak/SCIP终端有6个泊位,从5 kt级到40 kt级,并与内地用公路和铁路相连
。除贮罐外,终端还有仓库和调合设施。该终端开发将分两个阶段实施,初期阶段建
设225 000 m3工业贮罐设施,投资2.1亿美元,第二阶段总能力达460 000 m3,将再
增加投资6 000万美元。
目前中国化工和石化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参与国际化
竞争的实力正在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和合作力度正在进一步加大,中国化工和石化
业持续高速发展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
---------------------
Rec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Chemical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Qian Bozhang
(SINOPEC Gaoqiao Company, Shanghai, 201208)
ABSTRACT
The marketing amount of China's chemicals stands fourth in the world,
and will exceed that of Germany's chemicals and become the third one before
long. Since China's entry into WTO, the strength of anti-dumping has been
intensifi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constructing speed of chemical parks
quickened. The expansion of petrochemical industry begins to direct toward
scale economy,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vest Chin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comprehensively. The chemical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of China
are melting and walking into the world.
Keywords: chemical industry, petrochemical industry, status, progress
收稿日期:2002-12-08。
作者简介:钱伯章,男,1939年出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化工信息调研工作
,已发表论文多篇。
--
修改:xiaohao2000 FROM 159.226.63.63
FROM 159.226.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