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表面活性剂很多膜蛋白根本不溶于水溶液或者性质不均一. 能够结晶出来的基本都有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存在, 有的根本就是在磷脂里长出来的. 这些情况至少可以认为模拟了细胞膜的非极性环境. 其他生化数据也可以用来验证结构是否和其他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 比如交联的结果和某些二级结构的相对位置十分一致.
如果担心的是蛋白的折叠问题, 那么最有效的方法是测活性, 次一点的可以用圆二色谱或者Tm看蛋白折叠是否正确.
再退一步讲, 晶体能看到的只是蛋白n个构象中的一个或者几个, 取决于能量, 结晶条件, 其他蛋白/抑制剂/...的存在... 即使是胞浆蛋白的晶体结构也不一定能保证捕捉到活性构象. 但如果晶体结构可以解释之前的生化/细胞/动物数据, 特别是突变体的性状, 可以认为晶体结构是正确的
【 在 c2h2c2h2 (飞飞飞扬)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复杂的问题,
: 肯定是不一样的,但问题是构象差别到底多大不好说
--
FROM 134.1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