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Express 讨论区 】
发信人: atao2006 (刘涛), 信区: NewExpress
标 题: 中国化学家轶事 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Sep 12 09:13:38 2008), 站内
中国化学家轶事(一)
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徐寿,这个没什么疑问吧。
徐寿(1818-1884),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钱桥社冈人,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启蒙者和杰出先驱,化学家、兵工专家、翻译家、教育家。
徐寿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江浙一带没落地主家庭好像很出人才,周总理、鲁迅都是这个出身)。年轻时他也打算走科举路线,但是太平军来了,看来他不愿意参加太平军的科举,于是就改行研究格物致知去了。
徐寿非常像某些穿越小说的主角,技术那是大大的有,他在中国第一个用铅室法生产了硫酸,并且用近代科技生产了火药,主建了中国第一艘轮船,无论是造火药还是做个枪炮,马马虎虎都能处理,当时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办的实业都以高薪聘请他,但是他都回绝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译书上。他少挣了不少钱,但却给中国的开垦了一片荒地。
翻译书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更困难的在于应该怎么翻译。因为那时候根本没有词典,也没有中文命名体系,什么都要他自己来。当时的翻译方法是老外把文章的意思告诉他,他再把 文章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这个实在是比较累,两个人传话还能把话传差吧了呢。徐寿提 出了用西文名字第一音节造新字的命名原则,这一条现在还在用。其实也不是全部造新字,铍这个字就是从古汉语里面借的,原意是一种兵器。
徐寿翻译了《化学考质》这本书,这本书中介绍了硫化氢的系统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经经我国第一代化学家张子高在做研究时改进,沿用至今。
徐寿1874年创建格致书院,自任山长,并成为中国第一位化学教师,创建了课堂演示实验这一形势并沿用至今。1890年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化学竞赛,出题人是李鸿章,这时候徐寿已经去世,人虽逝去,但书院传统流传了下来。
徐寿一家都对中国科学界有极大贡献。徐寿共有三子:长子不太成器;次子为译书和化学实验及军工付出甚多,1901年因研制无烟火药事故去世,三子开办实业,包括矿山化工等,孙子总结家族工作经验,写出了《徐氏火药学》,再就是中国第一代HAM,徐树滋
中国化学家轶事(二)
徐寿之后,中国第一代化学家出场了。
他们基本都赶上了科举的最后年代,很有几个人是秀才出身,赵承嘏,张子高,任鸿隽,丁绪贤,赵承嘏更称得上是秀才博士。他们基本上留学欧美,奇怪的是没有人去德国,那时代化学最BH的国家。
赵承嘏
赵承嘏(gu)是中国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的先驱,他一辈子致力于中草药的研究,也是中国化学家里面第一个博士。1910 年在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并取得化学硕士学位。1914 年在 瑞士日内瓦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他致力于中药研究和家里传统有关,他本身就是中医世家出身,这和他的起点可不一样,他是学有机合成的,大家常用的麻醉药普鲁卡因(我拔牙时候就用过)的改进工艺就是他在瑞士药厂的时候做的,后担任研究室主任。他在分离上的绝活非常厉害,往往能从一种植物中提得多种结晶。例如从延胡索植物中分离得到13种生物碱结晶;从不同品种钩吻中分得7种生物碱结晶;从常山中分得3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异构体。中国的青霉素的投产,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其中青霉素钾盐结晶分离这关键一步就是赵承嘏取得的突破。
赵先生的典故颇有一些,比如他对于洗瓶子就非常看重,助手洗过的瓶子他都要亲自验过。老先生80高龄仍然自己动手做实验,一做就是好几个小时(现在国内30出头就不进实验室的大有人在),去世那天,他还在实验室做了一小时实验,坚持不住了才回家,然后下午就不行了。
他35年就当选了中央研究院评议员,但没有当上48年的院士,和他在抗战期间担任伪职有一定关系。
丁绪贤
丁绪贤是中国分析化学和化学史的先驱。老先生是安徽人,夫人陈淑是中国第一代女留学生,他们追随孙中山辛亥革命而相识。1908年官费留学英国考试,他以安徽省第一名成行,去英国伦敦大学,妻子也在那里读英国文学。他的老板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拉姆赛,拉姆赛1916年去世后,他回国去了北京。然后在多个大学执教,抗战期间在贵州、云南等地教书,后来去了浙江大学。其中1927年在东北大学执教,与化学家庄长恭和国学大师王国维同事。1956年从浙大退休。
他和弟弟丁绪淮都在列当年化工原理四大教授,他儿子丁光生则是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学家和中国第一代临床药理学家,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药理学博士后回国,但是文革期间好玄没给打死。他的博士论文也和普鲁卡因有关。
丁绪淮,丁绪贤的弟弟,化工学家,自清华入密歇根并获博士学位,3.18时曾身负重伤,差点上牺牲名单。
丁绪贤是中国化学史的先驱之一。所著《化学史通考》(1936)是中国第一部化学史专著。他还是中国半微量定性分析化学最早的倡导者和推广者,译有《半微定性分析》(1947)和《试验金属及酸根用有机试剂》(1949)。1917年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发起成立了“理化学会”;并于1919年创办了《理化杂志》。它们是中国近代较早的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
--
FROM 58.3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