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获奖者及其简介
(排名无先后)
经我会奖励委员会评审,共计10名优秀青年学者荣获2003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获奖者极其业绩如下:
房倚天,男,35岁,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煤气化工程研究
中心副主任
从事煤气化和相关领域研究,其参与的研究室研究开发的“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
”在工业上已运行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煤气化技术研发实现了零的突破,将推动洁净煤
技术的发展。
先后参与了国家计委、科技部和中科院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成果获多项奖励及国家
发明专利。现承担国家973项目子课题研究工作、中科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以及多项企业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近4
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马 晶, 女,32岁,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化学研究: (1)研究了有机导电齐聚体中电荷掺杂对导电性的影
响机制;(2)研究了含主族杂原子的共轭齐聚体, 探讨能隙随不同杂原子变化的周期性
规律;(3)研究了硅表面的自组装膜的形成机理、通过分子模拟探索影响单层膜结构的
各种因素;(4)建议了一些化学键模型,设计了多种新颖的自由基和多环分子体系;(
5)利用组内自行编制的量子化学计算程序,研究了共轭分子的电子结构以及高自旋共轭
自由基中的磁性偶合强度。在SCI收录的期刊中发表论文23篇。
龚流柱,男,33岁,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不对称合成与手性
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发现含有末端羟基的L-脯氨酸酰胺能催化直接Aldol反应
,突破了“脯氨酸的羧基是L-脯氨酸高对映选择性地催化不对称直接Aldol反应的必要条
件”的传统作法,合成了一类高对映选择性的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 (J. Am. Chem.
Soc. 2003, 125, 5262)。设计了两类双活性中心的手性钒络合物催化剂,用于催化分子
氧氧化2-萘酚衍生物的不对称偶联反应,对映选择性最高达98% ee;通过该催化反应,
合成了一系列光学纯的7,7-二取代手性联二萘酚衍生物 (Angew. Chem. Int. Ed.
2002, 41, 4532;Chem. Commun. 2002, 914和 J. Org. Chem. 2003, 68, 7921)。系统
研究了手性羟基噁唑啉和二苯基氨基乙醇衍生物促进的亚胺和烷基锌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对映选择性达98% ee (Org. Lett. 2002, 4, 1399和J. Org. Chem. 2003, 68,
4322)。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篇。
李子臣, 男,35岁,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的研究,系统研究了糖聚合物以及含糖嵌段共聚物的可控合成及其
在溶液中的聚集行为,总结得到共聚物结构、溶剂性质和组成、聚合物浓度、温度等因
素对不同形态聚集体形成、转化的影响规律,得到对葡萄糖浓度敏感的聚集体。利用活
性/可控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了几种新型结构和组成的高分子,包括窄分布交替共聚物,
一步法合成嵌段共聚物等,并对聚合机理进行了探讨。另外,在新型生物可降解性聚酯
的设计与合成、含荧光生色团的高分子的性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结果
。发表论文51篇,其中47篇为SCI收录.
方晓红, 女,35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
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分析,发展在单分子和单细胞水平上的高灵敏度的
生物医学分析新方法,应用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对生物分子进行表征,操纵和研究生物分
子的相互作用。在研制用于DNA、蛋白质实时检测的新型荧光探针,单分子光学成像和在
单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较高水平的成绩。在JACS,Anal.
Chem.,和Angewandte Chemie等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 2001年入选中科院 “百人计
划”, 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汪清民,男,33岁,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博士
主要从事农药化学与精细有机合成的研究工作。在仿生农药拟除虫菊酯系列产品新工艺
研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专利2项,技术合同转让金额200万元。
发明了甲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新合成方法, 甲氰菊酯新法已用于大规模生产。还完成南
开菊酯和高效氟氯氰菊酯制备新工艺的小试技术。
在绿色化学新农药创制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共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在J.
Agricultur. Food Chem. 和Pest Management Science及Tetrahedron Let.等发表22篇
论文,SCI收录30篇。已授权专利3项,申请专利2项, 均为第一发明人。出版编著(53万
字)1部。2002年曾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
徐君庭,男,34岁,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主要从事烯烃配位聚合及聚烯烃结构表征与性能的研究。有关传统的Ziegler-Natta催化
剂中给电子化合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发表在Macromolecules, Macromol. Rapid Commun.等
杂志上,被国内外被引用47次。在茂金属催化剂中,提出了在助催化剂的作用下催化剂
从载体表面脱落的机理,相关工作被引用30次。自行建立了国内首台制备型升温淋洗分
级(TREF)装置,并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首次报道了分子内组成分布的表征及分子内
组成分布对熔体相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的研究。在1996-2003年间共发表论文56篇,其
中42篇被SCI引用,被他人引用100多篇次。
李富友,男,30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博士
主要从事稀土配位化学和光电功能材料化学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承担了科技部
基础研究重大研究前期专项“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研究”(2001CCDO4300),中国博
士后基金“有机染料敏化纳米晶TiO2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和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
3)“高效固态纳米晶染料太阳能电池的制备”(2002AA324030)。
在D-π-A有机光敏染料体系中,详细地研究了有机染料的分子结构与光电转换性质的相
关性,并总结出两种构效关系的经验规律。通过在有机光敏染料中引入键合基团(如SO-3
和CO-2),将其应用到染料敏化TiO2纳米晶太阳能电池中,提出调节键合基团的数目和存
在形式是改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效率的重要方法。所得纯有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
许多指标达到了文献的最高值。著有《光电功能超薄膜》一书 (第二作者),发表SCI收
录论文3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一项。
齐利民,男,34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胶体和胶体界面研究,在纳米结构控制材料的合成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创
造性的概念。如纳米线的取向聚集生长机理,再反胶束介质中通过简单溶液合成方法获
得了高轴径比的BaCO3单晶纳米线。在有机模板引导下的仿生材料的合成,如合成出了新
颖的羽毛状结构的BaWO4具有纳米线超结构,为无机纳米线超结构的合成提供了简单而有
效的溶液途径;发展了利用双亲水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混合胶束,作为软模板合成无
机空壳粒子的新途径,并利用蛋壳膜为模板合成了具有三维网状机构的大孔TiO2薄膜材
料。对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和合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可以设计出各种性能的
材料,在工业生产的实际应用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姚祝军,男,35岁,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主要从事有机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通过化学合成与谱学分析方法,首次确证抗癌活性天
然产物--番荔枝内脂annonacin中THF片段四个手性中心的绝对构型;完成第一例单THF型
番荔枝内脂典型骨架的合成,并完成对含有五个手性中心的天然产物corossolone和(10R
S)-corossolin,以及天然corossolin的首次不对称全合成。确认抗虐活性天然产物青蒿
素与亚铁离子体系作用的化学代谢产物分离和结构,阐明了部分自由基机理。研究发现
手性Salen-Co(II)络合物对氧杂Diels-Alder反应的对映面控制效果,并用于天然产物的
合成。设计合成和筛选了一系列高度选择性和强抗乳腺癌活性的Grb2 SH2功能域的抵制
剂,若干化合物已经进入初步动物实验。在J. Biol.Chem., J.Am.Chem.Soc.,
Eur.J.Chem., J.Org.Chem.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60篇,发表中文专著1部,专利7项(
包括3项美国专利,1项国际专利),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1项,目前承担2项科技部973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
--
修改:Sinasina FROM 162.105.22.127
FROM 162.105.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