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们变好。
仅从你的个人感觉,其实你的孩子是一个心理感情比较细腻的人。我一直感觉,我们的前辈以及我们这一代,很多时候都不注意人的细微感情,所以,希望不要因此,耽误了孩子。
提供我自己孩子的一个事例,供你参考。
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时,在我和我妻子看来,她特别胆怯。但是,幼儿园老师有不同的看法,她说,你看她的眼睛,她在观察和理解其他人。当我参与协助幼儿园的一些工作时,我发现这个老师对待不同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孩子她会限制一下,有的会鼓励一下,而且,用语特别有讲究,明确、坚决,但又不刺激人,而且配合肢体上的接触,很容易使得小孩子稳定下来。
在上幼儿园时,我和妻子想让孩子多接触其他孩子/活动,因此,想给她报个其他的游戏班或兴趣班。我们咨询这个幼儿园老师,她说,可以报,但是,现在不太适合。现在最重要的是给她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她感觉到安全,以及周围人的支持。等她完全建立这种安全感和支持感之后,再去报个其他班,这比较合适。我们听从老师的建议。就一年,我们发现孩子变化非常、非常大。
我孩子上小学时,看着其他家长报了很多班,由于攀比心理,我们也跃跃欲试。但是,她们班主任说,一周最多两个班,否则孩子受不了。想想也是,估计班太多,大人也受不了。所以,我们就只报了游泳和跳舞。
另外,我女儿比较喜欢画画。我们问老师是否需要报个班。老师说,既然她已经有兴趣了,那就没有报班的必要了。这个思维角度,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也是,我跟你说,“如果只是想自己娱乐,那么考不考试似乎也无所谓”的原因。
另外,关于是不是考试型选手的说法,其实我是不认同的。
我和妻子是同学,她也说我是考试型选手,但是,我觉得不是。我只是在考试时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考虑一下这个学科的基本起点是什么,并且坚信,创立这门学科的也是人,正常来说,也是从这些基础点一点一点的推导出来的,既然他可以,我也可以。这样,可以减少简单记忆的量,所以,才容易临场发挥。后来,毕业之后,看了一下逻辑方面的书籍,以及西方哲学史,发现:其实,这就是简单的逻辑萌芽。这种东西,应该是小学、中学的老师重点教授的。但是,我自己经历,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老师从来没有系统说过。我问过很多其他人,包括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大家对此也是一无所知。这也是,我感觉,我们尽管成绩很高,但是,基础教育薄弱的一个原因。
绝大部分说自己是考试型选手的,其实,都是不自觉地应用了一部分逻辑的思维方式,而没有被教材所限制。但是,可以看出,大家没有去探寻过原因,所以,归于玄学,“考试型选手”。这其实和古时候,人们将不明白的事物归于神力或迷信,又有何区别呢。
【 在 Wawrinka 的大作中提到: 】
: 觉得你说的每点都比较中肯,特别是第二条:实际想想,网球练得再好,最终目标可能也就是个网球教练。如果只是想自己娱乐,那么考不考试似乎也无所谓。
: 其实孩子的好多所谓活动或比赛,终其结果要么是机构的洗脑的结果,要到就是家长间的焦虑或攀比,基本是家长自己想多了或不切实际的期望高了,就是个娱乐,最多能算个爱好。
--
FROM 49.1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