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90年代北京的小升初,大波哄和特长生
社会变化蛮大的,教育的变化也很大。
物质有保障了,都希望阶级更进一层,竞争激烈是难以避免的。
不要说中小学教育,就是人在职场的,也时时刻刻感悟到海归、各类牛人的到来
【 在 BigTTBe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90年代小升初的孩子,如今自己的孩子也都小升初了吧?
: 记得那会儿在北京上普小的小升初途径就三条:保送,推荐,大波哄。一个班40来人,通常只有2个保送进一类区市重点中学的名额,五六个保送去二类中学的名额,三两个推荐生名额(参加区级市级重点中学自己出卷的选拔考试)。感觉那会儿的小升初的政策还是比较公平的,也没有多大压力,小学生在外面上补课班的几乎没有,上拔高班(奥数奥英)的也是极个别少数。推荐生的名额和保送二类中学的名额,只能二选一,如果推荐生没有考上区市级重点,就只能大波哄了。一个班80%的学生都是大波哄,家长和孩子心态也都挺正常的,一点没像现在的家长那么矫情事妈,觉得自己孩子上了差中学,天都踏了没前途了。
: 保送和推荐名额有没有猫腻?当然是有的,比如小学老师的孩子,学习中等偏下,都可以挤掉班里的千年老二,拿到进区市重点中学的名额,把千年老二逼得只能被保送去二类中学。没有重点中学关系的家长,通常也不敢选择推荐名额,多是选择保送去二类中学。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公正的。虽然没有什么统一的小升初考试,但是6年下来,谁家孩子在班里是什么位置排名,也是很明显的,无争议的事情。
: ...................
--
FROM 221.216.248.*
那时候,相对现在,需求弱,供给少。
【 在 BigTTBe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90年代小升初的孩子,如今自己的孩子也都小升初了吧?
: 记得那会儿在北京上普小的小升初途径就三条:保送,推荐,大波哄。一个班40来人,通常只有2个保送进一类区市重点中学的名额,五六个保送去二类中学的名额,三两个推荐生名额(参加区级市级重点中学自己出卷的选拔考试)。感觉那会儿的小升初的政策还是比较公平的,也没有多大压力,小学生在外面上补课班的几乎没有,上拔高班(奥数奥英)的也是极个别少数。推荐生的名额和保送二类中学的名额,只能二选一,如果推荐生没有考上区市级重点,就只能大波哄了。一个班80%的学生都是大波哄,家长和孩子心态也都挺正常的,一点没像现在的家长那么矫情事妈,觉得自己孩子上了差中学,天都踏了没前途了。
: 保送和推荐名额有没有猫腻?当然是有的,比如小学老师的孩子,学习中等偏下,都可以挤掉班里的千年老二,拿到进区市重点中学的名额,把千年老二逼得只能被保送去二类中学。没有重点中学关系的家长,通常也不敢选择推荐名额,多是选择保送去二类中学。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公正的。虽然没有什么统一的小升初考试,但是6年下来,谁家孩子在班里是什么位置排名,也是很明显的,无争议的事情。
: ...................
--
FROM 49.7.66.*
时代不一样了
现在北京招个公交司机,都得高中毕业啦
全国的人才都往北京挤
土著没本事可是很惨的
【 在 BigTTBeHappy (BigTTBe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90年代小升初的孩子,如今自己的孩子也都小升初了吧?
: 记得那会儿在北京上普小的小升初途径就三条:保送,推荐,大波哄。一个班40来人,通常只有2个保送进一类区市重点中学的名额,五六个保送去二类中学的名额,三两个推荐生名额(参加区级市级重点中学自己出卷的选拔考试)。感觉那会儿的小升初的政策还是比较公平的,也没
: 保送和推荐名额有没有猫腻?当然是有的,比如小学老师的孩子,学习中等偏下,都可以挤掉班里的千年老二,拿到进区市重点中学的名额,把千年老二逼得只能被保送去二类中学。没有重点中学关系的家长,通常也不敢选择推荐名额,多是选择保送去二类中学。但是总体上,还是比
: ...................
--
FROM 219.236.127.253
你这可能是城里的普小,郊区的就三种:保送(农村区重点一类的),大拨轰,特长(就是感觉去了个很远的学校,也不知道人家怎么去的)。那时候人真尼玛淳朴啊,本青的老师自己的娃也在班里,每天都挨揍,中学去了大拨轰。
区重点分班,保送生几个班(其中可能会有一个关系重点班),大拨轰来的单独一个班
那时候学校之间差距真没那么大,郊区农村这边也能走几个四中八中啥的(人大附那时候还属于默默无闻的),甚至还有城里往郊区这边转学的
【 在 BigTTBe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90年代小升初的孩子,如今自己的孩子也都小升初了吧?
: 记得那会儿在北京上普小的小升初途径就三条:保送,推荐,大波哄。一个班40来人,通常只有2个保送进一类区市重点中学的名额,五六个保送去二类中学的名额,三两个推荐生名额(参加区级市级重点中学自己出卷的选拔考试)。感觉那会儿的小升初的政策还是比较公平的,也没有多大压力,小学生在外面上补课班的几乎没有,上拔高班(奥数奥英)的也是极个别少数。推荐生的名额和保送二类中学的名额,只能二选一,如果推荐生没有考上区市级重点,就只能大波哄了。一个班80%的学生都是大波哄,家长和孩子心态也都挺正常的,一点没像现在的家长那么矫情事妈,觉得自己孩子上了差中学,天都踏了没前途了。
: 保送和推荐名额有没有猫腻?当然是有的,比如小学老师的孩子,学习中等偏下,都可以挤掉班里的千年老二,拿到进区市重点中学的名额,把千年老二逼得只能被保送去二类中学。没有重点中学关系的家长,通常也不敢选择推荐名额,多是选择保送去二类中学。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公正的。虽然没有什么统一的小升初考试,但是6年下来,谁家孩子在班里是什么位置排名,也是很明显的,无争议的事情。
: ...................
--
FROM 223.72.251.*
城里往郊区转学?说的是牛栏山一中吗?哈哈。那时候突然有个牛栏山一中出了个高考状元,听听这名字,牛栏山,土掉渣,神话一样。我们学校还确实有个家长把孩子转学去牛栏山一中住校了。现在这学校还很厉害吗?
四中那会儿只有高中,级别是全国重点中学,是全北京市的初中生都可以跨区填志愿报考的,而且就是通过公平的中考,进了四中,只要进年级前130,就稳能在高考中中奖top 2。现在四中好像把什么当年西城区的大波哄还是二类中学吞了当初中部了。八中那会儿就叫“少年班”,不叫什么八少八素,我邻居哥们就是八中少年班上的P大。
那会儿大家通过中考,高中成功晋级到四中或者其它市重点中学,很轻松的事情,踏踏实实学好校内的课本,考好试就行了,真的是从小学到中学,不用花家里一毛钱。
其实现在也一样可以做到啊! 为什么都心理变态一样的非要给那些狗屁课外班送钱呢? 当年父母不用一分钱,都能培养我们好好读书,上好大学,出来工作赚钱,难道就是给现在的狗屁课外班送钱的?
【 在 vegetble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可能是城里的普小,郊区的就三种:保送(农村区重点一类的),大拨轰,特长(就是感觉去了个很远的学校,也不知道人家怎么去的)。那时候人真尼玛淳朴啊,本青的老师自己的娃也在班里,每天都挨揍,中学去了大拨轰。
: 区重点分班,保送生几个班(其中可能会有一个关系重点班),大拨轰来的单独一个班
: 那时候学校之间差距真没那么大,郊区农村这边也能走几个四中八中啥的(人大附那时候还属于默默无闻的),甚至还有城里往郊区这边转学的
: ...................
--
FROM 75.74.198.*
90年代的北京已经很有物质保障,我们那会儿上中学也都讲究穿名牌了。
那会儿北京市一年十几万二十万京籍高考生,几所名牌大学的名额也就是那么点,比例很低,考学的竞争相当激烈的。但是都是踏踏实实凭自己的学习能力拼高考,谁家大傻子似的花钱去外面补课啊。
我倒没感到现在教育竞争激烈,当年在北京有能力高考上好大学的,穿越到这个年代,成绩依旧好。所以这波人的孩子,今天,有意志力不坚定的,但是大部分还是心态健康,不会傻到既被各种课外班骗钱,又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毁了。
【 在 shiningway 的大作中提到: 】
: 社会变化蛮大的,教育的变化也很大。
: 物质有保障了,都希望阶级更进一层,竞争激烈是难以避免的。
: 不要说中小学教育,就是人在职场的,也时时刻刻感悟到海归、各类牛人的到来
--
FROM 75.74.198.*
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 在 BigTTBeHappy (BigTTBe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90年代小升初的孩子,如今自己的孩子也都小升初了吧?
:
: 记得那会儿在北京上普小的小升初途径就三条:保送,推荐,大波哄。一个班40来人,通常只有2个保送进一类区市重点中学的名额,五六个保送去二类中学的名额,三两个推荐生名额(参加区级市级重点中学自己出卷的选拔考试)。感觉那会儿的小升初的政策还是比较公平的,也没有多大压力,小学生在外面上补课班的几乎没有,上拔高班(奥数奥英)的也是极个别少数。推荐生的名额和保送二类中学的名额,只能二选一,如果推荐生没有考上区市级重点,就只能大波哄了。一个班80%的学生都是大波哄,家长和孩子心态也都挺正常的,一点没像现在的家长那么矫情事妈,觉得自己孩子上了差中学,天都踏了没前途了。
:
--
FROM 221.219.27.*
现在帝都被全国各地的小镇做题家们的后代占领了吧。。。。
--
FROM 183.197.115.*
【 在 tsbit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帝都被全国各地的小镇做题家们的后代占领了吧。。。。
而且后代们也在内卷,本地的已经边缘了
--
FROM 123.123.98.*
早就是了
将近20年前我在上海读研,我就发现哪些人说上海话呢,清洁工 售票员 收银员之类的,稍微上点档次的职业,都不说上海话
【 在 wwjj2017 (一晃半辈子) 的大作中提到: 】
: 而且后代们也在内卷,本地的已经边缘了
--
FROM 219.236.12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