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怎样才能让孩子对历史感兴趣
历史有啥好看的,真假你都不知道,看那玩意有意思么
【 在 haidehutu 的大作中提到: 】
: 试了很多方法,大人的储备还行,奈何孩子不感兴趣。基本的历史故事还知道一些。跟同学一起玩,看一下视频或者书就放下了,另一孩子把我们不少书借去了,现在经常在b站,喜马拉雅看历史节目,让他家长买书。 我们和他讨论,经常就切换到奥数上去,出几个题难倒同学。对于文史就是提不起兴趣。 愁煞人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4,3」
--
FROM 36.59.46.*
我的经验,把历史和地理结合起来,有兴趣合效率加成。
【 在 haidehutu 的大作中提到: 】
: 试了很多方法,大人的储备还行,奈何孩子不感兴趣。基本的历史故事还知道一些。跟同学一起玩,看一下视频或者书就放下了,另一孩子把我们不少书借去了,现在经常在b站,喜马拉雅看历史节目,让他家长买书。 我们和他讨论,经常就切换到奥数上去,出几个题难倒同学。对于文史就是提不起兴趣。 愁煞人
--
FROM 221.221.144.*
三年级时娃喜欢读清史,好像开始是阎崇年的百家讲坛讲稿《正说清朝十二帝》,后来按她的要求陆续买了一堆讲清史的书。印象深的有《我的前半生》(还指定要群众出版社)、《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小孩评价清朝历史就是个倒V字,前六个皇帝越来越强,之后六个一个比一个差,乾隆算到顶了。
细节掌握得也不错。有一次看一个纪录片《故宫-皇帝的一天》,有一段讲康熙奶奶孝庄去世,康熙十分孝顺哭得悲伤,背景有一幅字“庆隆尊养”一闪而过。孩子笃定地指着说,这幅字是乾隆题给他母亲的,节目肯定搞错了,放这里是穿越了!
家长喜不自禁,趁着这股东风又买了《明朝那些事》,想着是不是就能把中国历史顺着一直捋上去。然后终究是错付,没多久娃的兴趣就转向了,明朝那些事碰都不肯碰,渐渐落灰了。
为发帖还特地跟娃一起回忆了纪录片的名字,还有“庆隆尊养”这四个字。不是凡尔赛,一是尘事易忘,值得记住的就记录一下;二是看到楼主发帖想让孩子喜欢历史,感觉这事还真有偶然性。比如我觉得《明朝那些事》要比《正说清朝十二帝》等等有趣的多,谁能知道小孩宁愿磕磕绊绊读我的前半生、停滞的帝国这样的大部头也不愿意碰明朝那些事一下!
【 在 haidehutu 的大作中提到: 】
试了很多方法,大人的储备还行,奈何孩子不感兴趣。基本的历史故事还知道一些。跟同学一起玩,看一下视频或者书就放下了,另一孩
--
FROM 121.57.34.*
听听单田芳的评书?
【 在 haidehutu 的大作中提到: 】
: 试了很多方法,大人的储备还行,奈何孩子不感兴趣。基本的历史故事还知道一些。跟同学一起玩,看一下视频或者书就放下了,另一孩子把我们不少书借去了,现在经常在b站,喜马拉雅看历史节目,让他家长买书。 我们和他讨论,经常就切换到奥数上去,出几个题难倒同学。对于文史就是提不起兴趣。 愁煞人
--
FROM 111.197.234.*
这培养小孩,不就是一个让他上道的过程吗? 到底是你不明白,还是我不明白?
得,没时间跟你们个别人叽叽歪歪,这又不是要来交朋友,还要顾着大家的情绪。就事论事,各取所需,这对大家都好,谢谢。
【 在 almondwu 的大作中提到: 】
: lz说他想方设法要激发孩子对历史的兴趣,但是孩子不太上道儿,他很发愁。我的观点是兴趣这事儿因人而异,没必要强求,也就是“没必要非对历史感兴趣”,孩子喜欢数学或者足球什么的也很好。你明白也好不明白也好,我可不再回你了~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115.47.149.*
我个人的看法,尽量给一些确凿无误,没有争议的信息,比如中国历代的年限,比如有哪些珍藏的文物古董,排的上号的那种,比如我比较推荐《国家宝藏》这类节目,那确实是按专家的标准筛选珍藏,讲述透彻这些文物的珍贵之处,历史价值,对现在的积极意义等等。这种记忆是可以持久不变的。
至于一些冷门的信息,不看也罢,因为小孩确实很难辨析信息的真伪,不建议看太多的杂书,反而可能导致认知紊乱。这家长给小孩选择书单也很重要。
具体到百家讲坛的讲稿,我个人的做法是,不鼓励去看(有些存在争议),但是也不刻意限制(如果有兴趣,能多阅读,形成习惯,这是终身受益),至于其中一些良莠不齐的内容,也容易将来校准。
【 在 rational2019 的大作中提到: 】
: 三年级时娃喜欢读清史,好像开始是阎崇年的百家讲坛讲稿《正说清朝十二帝》,后来按她的要求陆续买了一堆讲清史的书。印象深的有《我的前半生》(还指定要群众出版社)、《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小孩评价清朝历史就是个倒V字,前六个皇帝越来越强,之后六个一个比一个差,乾隆算到顶了。
: 细节掌握得也不错。有一次看一个纪录片《故宫-皇帝的一天》,有一段讲康熙奶奶孝庄去世,康熙十分孝顺哭得悲伤,背景有一幅字“庆隆尊养”一闪而过。孩子笃定地指着说,这幅字是乾隆题给他母亲的,节目肯定搞错了,放这里是穿越了!
: 家长喜不自禁,趁着这股东风又买了《明朝那些事》,想着是不是就能把中国历史顺着一直捋上去。然后终究是错付,没多久娃的兴趣就转向了,明朝那些事碰都不肯碰,渐渐落灰了。
: ...................
--
FROM 115.47.149.*
我说的“阅读习惯”,不仅仅是指小孩子看点书,而是成年之后,学业结束,也能终身维持的阅读文字的习惯。--- 这说起来很复杂,更多是跟将来的职业性质,跟个人的人文素养等都有关。
现在哪怕是高学历人士,可能每天看到最多的字符都是从广告牌上闪烁的文字,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还真不敢说是知识分子,拥有阅读习惯。
【 在 lgxp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个人的看法,尽量给一些确凿无误,没有争议的信息,比如中国历代的年限,比如有哪些珍藏的文物古董,排的上号的那种,比如我比较推荐《国家宝藏》这类节目,那确实是按专家的标准筛选珍藏,讲述透彻这些文物的珍贵之处,历史价值,对现在的积极意义等等。这种记忆是可以持久不变的。
: 至于一些冷门的信息,不看也罢,因为小孩确实很难辨析信息的真伪,不建议看太多的杂书,反而可能导致认知紊乱。这家长给小孩选择书单也很重要。
: 具体到百家讲坛的讲稿,我个人的做法是,不鼓励去看(有些存在争议),但是也不刻意限制(如果有兴趣,能多阅读,形成习惯,这是终身受益),至于其中一些良莠不齐的内容,也容易将来校准。
--
FROM 115.47.149.*
你孩子喜欢数理化不是挺好么?
小时候就应该学数理化。
等进了大学对历史再感兴趣也来得及
【 在 haidehutu 的大作中提到: 】
: 试了很多方法,大人的储备还行,奈何孩子不感兴趣。基本的历史故事还知道一些。跟同学一起玩,看一下视频或者书就放下了,另一孩子把我们不少书借去了,现在经常在b站,喜马拉雅看历史节目,让他家长买书。 我们和他讨论,经常就切换到奥数上去,出几个题难倒同学。对于文史就是提不起兴趣。 愁煞人
--
FROM 112.80.92.*
【 在 lgxp 的大作中提到: 】
: 去年我们去国家博物馆,出门时抬头看到,一是中国的三维地图,二是顺序下来的,从夏商周,春秋开始的朝代列表。
: 我自己看了是很受用,每次看到,其实就是一个巩固,强化记忆的过程。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4」
--
FROM 101.9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