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那么,人教社教师用书为何用“斯”?
是
我一直对这个问题毫无疑问,不知道怎么就莫名其妙火起来了,其实很久以前网上就搞过一次了。
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是个国学爱好者,几乎是对现代文嗤之以鼻那种,几乎八九成时间让我们背古文学古文(那可是90年代哈……) 所以这些那些的考点都非常熟悉。我至今几乎可以一字不漏地背卖炭翁、岳阳楼记这些名篇。
高中就不行了,语文老师是个实用主义者,整天就是做阅读题,教你各种揣摩出题者意思的技巧。高中地古文没有多少熟悉的了。
【 在 ZLLF 的大作中提到: 】
: 地老了啊。
: 那你记忆里是斯还是是
: :
--
FROM 101.229.126.*
这个事儿都能热这么久啊
--
FROM 111.203.202.*
服啥呀服,有心的家长在家里教孩子的跟学校教的也不会完全一样。谁都不傻。
【 在 lgyyuuki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前的教材肯定是“斯人”与“是人”混用的,人教社后面发现了这个问题(2006年以后)统一了教材,但是因为前面毒教材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教育部人教社的公信力,这次打死也不能承认自己错了,这属于政治正确,然后某个缺德的文科生就用“曼德拉效应”来侮辱几亿中国人的记忆力和智商。反正你们又不能把他怎么样,他们知道你们不信,只要能让你们服就行。
--
FROM 101.71.39.*
这个才是关键。各种图片误用误导,从学术界都扩散到生活领域里面来了。。。。。。
【 在 eskimo1024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没有一镜到底的视频?
: 封面,印刷信息,到课文
: 单张图片说服力不足
: ...................
--
FROM 101.71.39.*
这个是视频版 收集了很多旧的课本 还是用过的 不是新印刷的 拍了封面和版本 再翻到课文那页 一镜到底 时间不长 可以看看有没有你的教材
https://m.weibo.cn/1812175903/4829318511596572
【 在 a710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种截图配文字没有意义。图片就应该包括完整的信息,比如完整的页面,书的版本信息等。不是靠后加的手写。
:
--
FROM 111.198.226.*
“是人”“是日”,用“是”作指示代词,在文言文里非常常见
是“斯”则少见得多
说“斯人”的都是一些学渣
根本不符合文言文的习惯
另有一篇课文,“微斯人,吾谁与归”
学渣们把两处记混淆了
【 在 xueyanba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图:
: [upload=1][/upload]
: [upload=2][/upload]
: ...................
--
FROM 111.18.5.*
差不多,稍晚一点。
【 在 renachen 的大作中提到: 】
: 80年代中期,湖北,忘了是什么教材,非常确定,是“斯人”,还请当年的语文老师来确认了
--
FROM 101.71.39.*
19年版本早就找到了,是派说版本太新
【 在 bom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是小学课本里的拓展阅读,这也是现在全网唯一在课本里找到的“斯人”。
: 但是现在讨论这个的,主要是初中学的这个课文吧。。。。
:
--
FROM 220.115.60.*
你这语文水平就别出来了,还好意思说别人学渣?
除了范仲淹这句,“斯”有“这”的意思是非常普遍的。
随便举两个,不用在网上搜。逝者如斯夫,这是毛的词里面学的,但是原话是孔子的。又为斯民哭健儿,鲁迅的。为楚有才,于斯为盛,这个就两湖地区自夸用的。
够吗?学霸?
【 在 kharkov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人”“是日”,用“是”作指示代词,在文言文里非常常见
: 是“斯”则少见得多
: 说“斯人”的都是一些学渣
: 根本不符合文言文的习惯
:另有一篇课文,“微斯人,吾谁与归”
:学渣们把两处记混淆了
--
FROM 101.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