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俩娃,截然不同,也促使我深入理解“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我很重视阅读,一方面是自己就是个阅读爱好者,每年阅读量1500万字以上;另一方面,我认为阅读能力对自学能力影响很大。尽管我的态度始终如一,但在两个不同的孩子身上,还是看到了很不一样的发展,由此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
哥哥学前不喜欢看书,讲故事他会听,但是很少拿着书自己看。后来,我才发现,他对文字很感兴趣,但是不喜欢看图,在学会识字后,马上就迷上读书,极其热爱阅读。他阅读量极大,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比如寒假读《史蒂夫乔布斯传》,56万字,两个大半天就读完了。更可贵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很强。中英文阅读理解很少错题。
所以,哥哥是一个有阅读兴趣、具有极强自主动力的孩子,我的主要角色就是做好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比如:
1. 给他选取、推荐符合他兴趣、质量好的书,让他总有书读。
2. 鼓励他阅读更高难度的书,比如这个寒假让他突破了对“半文半白”的不舒服感,读了《三国演义》。当然不是生硬的逼迫,是结合影视、热情的推荐、和聊天去吸引他。我还跟他一起读文言文,不精读,就是泛泛地读,增加语感和对文言文的大致理解。
3. 拓展不同的类别,让他读的更为广泛。他最喜欢读故事类书,后来带他拓展到历史类、名人传记类、甚至粗浅的经济类。
4. 鼓励他通过阅读自学。他对互联网、计算机很有兴趣,想学编程,给他买了合适的编程书,让他自学,已经初步入门。
但是,弟弟就完全不同了。两三岁起,就特别喜欢自己拿着书看,我一度以为他会很爱阅读,但是错了。他的兴趣都在于图画,看书只看图画。读图能力很强,没事儿就看地图,已经把握了不少信息。数学特别突出。然而,越来越不看书,对文字半点兴趣都没有。上学前中英文都是文盲状态。
我一直在孩子的学习上扮演一个支持者,还没手把手教过他们什么知识。直到弟弟一年级前的暑假,觉得他不可能像哥哥那样对文字自发产生兴趣,决定多一些干预。识字是阅读的门槛,先教识字。《四五快读》在暑假学到第五册。上学期唯一每天坚持做的就是少量阅读,为的是在语境中熟悉生字。这个寒假,把《四五快读》剩下几本学完了,每天读一些绘本,算是能读简单的书了。但是,只是我要求读的时候才读,他自己是没有主动性的,这个还需要结合兴趣慢慢引导,要有耐心。
其实,比识字更糟糕的是,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差。原先我给哥哥只读过绘本,从来没讲过长长的文字书,他自己就能读了。到了弟弟这里,不能再这样了。买了《汉声中国童话》给他每天讲(全套200万字,花了大半年读完),刚开始问他其中一些问题,比如“故事中的爸爸为什么生气了”,他经常不知道。而且会经常打断我问某个词什么意思,听不懂。后来,坚持给他讲故事,可以见到明显进步。越来越能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情绪和动机,甚至还能猜测后面的情节走向,词汇量也越来越大。我会继续给他讲故事的,这个不是为了识字和自主阅读,是为了提升他的理解能力。
这些说的是中文,英文也完全类似。哥哥除了上英语班,也没什么额外投入,学的很好,没操过心。弟弟一年级上学期时,英语遭遇巨大障碍,完全不认字,课文是背下来的,其实一个字都不认识,一做卷子就歇菜。我从牛津树开始,一点点带着他读。现在读完了3级。每天坚持一些英文阅读。也报了英语班,刚开始上。
总体来说,在阅读上,我在弟弟身上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但我还是很看重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自学能力,所以还会在后面探索如何往这个方向引导,我不期望他达到哥哥的状态,但希望他能够享受一些阅读,主动进行一些阅读。再有,很大的感受就是,方法都是根据孩子来的,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要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法。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搞清楚他的思维方式,有针对性的支持他。弟弟虽然阅读不如哥哥,但是数学有巨大优势。可以明显看到他的思维方式和哥哥有很大不同。比如说他对事情做精确理解,那些字面没说的隐藏涵义对他就有困难,而对哥哥来说不费吹灰之力。在这些地方平时生活中和讲故事中都可以多讨论一些。
简单总结一下,回报版友。
--
修改:ailh FROM 123.119.108.*
FROM 123.11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