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蚕死烛灭本来是人家诗人李商隐写给他的初恋情人表达思慕之情的这个事。
说个客观的事,丝尽、泪干也并不人蚕和蜡烛的初衷,说好的不忘初心呢?
最近孩子养蚕,以前并未了解过,借机会了解了一下拨茧抽丝的过程,看了一些纪录片,然后就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个词产生了深深的负面情绪,尤其是用来形容教育工作者的时候。
陪读家长不好当啊!可我们也不想丝方尽啊!
很想探讨一下是谁最早指鹿为马的将这两句诗进行的移花接木?
用“春蚕到死丝方尽”和蜡烛、粉笔头这种比喻来描写人,这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绑架,认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种必须?
春蚕可不背这个锅!春蚕作茧自缚是为了安全,是为了有朝一日破茧成蛾子!
可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拨茧抽丝,最后还要把人家吃了,这才是现实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古代平民老百姓是穿不起蚕丝的,春蚕的死到底是为谁做了嫁衣???
--
修改:timonium FROM 1.203.182.*
FROM 1.20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