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sliuyi
这两篇文章的共性问题都是缺乏目的性,没有围绕一个核心去写。小朋友缺乏对自己的思维的管理和收束,导致成文就是聊天风格,想到哪写到哪。先不谈语言运用的水平,单说文章的表述逻辑和框架,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了。
第一篇文章的问题很多人都看出来了。题目是“猜猜他是谁”,写这个题目,重点是要把一个人的特质写出来,才能实现读者可以“猜”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一篇文章基本是写跑了。短发黑色,全班所有男生都是这样的吧,这不是特质。“我”给他出题,这是“我”的特质,不是“他”的特质。整篇真正涉及到“他”的特质的,其实是“他喜欢折纸”这一句,可惜的是并没有展开写。
如果作者一个特质也写不出来,那说明选错了对象,自己不了解这个人,没法写。但既然作者知道“他喜欢折纸”,却没有展开写,这说明作者了解这个人,却不知道这个题目是要做什么。这里就暴露出审题方面的不足了。
第一篇文章,大人如果要引导孩子修改的话,首先就应该教会孩子审这道题。写出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让别人“猜出他是谁”,这是孩子应该去深入思考的。
第二篇文章,逻辑和框架方面有两个漏洞。首先,这是个总分总的文章,总起提了四件事:PPT、编程、美食节和音乐节。到了分述的时候,编程直接扔了没写,美食节和音乐节混在一起且顺序搞反了。这个问题不难避免,但是孩子显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说明大人没有给予有效的指导。
第二个漏洞是缺乏逻辑上的铺垫和过渡。第一段提了四件事,第二段上来就“最主要的是PPT”。那么,这中间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PPT就是最主要的?写出这句话,正常情况下,后面作者就要给解释和描述了,比如说“我”暑假用了很多时间做ppt,每天做,这当然可以说是主要的生活内容。再比如“我”做了一个很复杂的ppt,很有成就感,印象最深刻,这也可以是主要的。这一段后面的内容,应该是承接“最主要”这个点,再加以展开,但目前的行文并没有写出来。
从后面的内容来看,我猜孩子是用了一些技巧做出了与众不同的PPT,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惜由于思路不清晰,孩子没有想过这一段的核心,导致整个一段都散了。这一段是全文唯一的详写,这一段散了,全文也就散了。
从这两篇文章展开说,我们家长指导孩子写作文,可以指导什么?实际上,家长可以做孩子的第一位读者,而且大人的逻辑思维显然要比孩子严谨,更容易看出行文中断裂和漏洞的地方。所以,框架和逻辑,是家长首先要教给孩子的东西。哪怕是大白话流水账,也是有区别的,有事情说得清楚的流水账,也有混做一团不知所云的糊涂账。语言风格可以各有各的偏好,但是“把事情说清楚”应该是一切作文的底线了。
从这两篇文章来看,孩子脑袋里其实是有“料”的,不是“不知道该写啥”的情况。他注意到了自己的同学是什么样的人,也知道自己的暑假生活是怎么过的,这就是很棒的地方。接下来要提高这两篇作文的话,应该从讲故事的框架和逻辑入手,教孩子先把逻辑想清楚,把大纲列好,然后再把细节填进去。就目前的内容来看,小朋友的“料”填满这两篇文章是不成问题的。
--
修改:tokilltime FROM 221.221.57.*
FROM 221.221.57.*